主角是一位公认为的非常优秀的女士,漂亮大方又能干,但她内心深处经常冒出来一个提醒自己的声音“你还不够好”,这让她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产生自我怀疑、不自信、尴尬、不自在等。探索这个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成因,同学、老师、邻居都曾对她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主角承接了来自家族的各种声音。童年的烙印在她的心底,成为了她成年后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制约和牵制。通过演剧,主角接纳了那个真实的自己,找回了生命的正向动能。
主角: 小若(化名)
探索的议题: 与人相处总有一些隔阂感,不自在
演剧日期: 2017年9月
演剧时间: 15:19—16:59
导演: 钟亮红
导演:小若,欢迎你,你的手在说话?(主角的手反复来回搓)
主角:嗯,有些忐忑、紧张,怕被人排斥。
导演:谢谢你(拍着主角的手),带来这么重要的信息。
导演:对了,你上午活动中的“天使搭档”是谁?
主角:是思思。
导演:你想邀请你的守护天使上来吗?
(主角点头,并对思思做出邀请的动作。)
思思:谢谢(大步来到心理剧舞台)。
导演:思思,谢谢你愿意上来。虽然才相处两天,你能告诉小若对她的感觉吗?
思思:(对着观众)小若,我特别喜欢你的笑。那天你唱歌,就觉得你特别阳光。
导演:你们愿意面对面看着对方吗?
主角:(转向思思)真的吗?
思思:真的真的,特别喜欢。
导演:思思,能不能把你感受到的阳光用个物品呈现出来?
思思:(拿了一块黄色的丝巾披在主角身上)这个是我感受到你身上的阳光,很温暖、很积极。
主角:谢谢。
导演:带着守护天使洒过来的阳光、温暖和积极,我们往下走咯。
(主角微笑点头,思思回到观众席)
导演:你今天的目标是什么?
主角:希望在和人交流时更自如,增加一些自信心。
(导演放了二个抱枕在地上的两端)
导演:这里有一条线,这边是A,那边是B,A代表程度最强10分,B代表程度最低1分,中间由无数的小数点组成。你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自己和人交流的自如度及自信度在多少分?
主角:都是3分!
导演:你期待这场剧后分数达到多少?
主角:5分或6分的样子。
导演:那我们一起为着目标出发吧!
导演:小若,现在把你的替身找出来。
主角:就守护天使思思可以不?
思思:我做得不是很好,你能找别人吗?
(主角坚持请思思做替身)
思思:那好吧!
导演:(对主角)你对思思有什么感觉?也说说看。
主角:(对思思)我跟你相处很舒服、很自在,特别贴切。
导演:中国有句古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行成替身。
(主角和思思都笑了,团体成员也都笑了,团体萦绕着轻松的气氛。)
导演:你找找看,团体中还有谁带给你这样舒服的感觉?我们看一看,感受一下。
主角:我好喜欢L。
导演:我们试试反馈给L。
主角:L,我好喜欢你!
主角:其实好多人慢慢熟了就好,但第二天见了又继续尴尬。
导演:还有谁让你感觉一直自在?
主角:M,你的笑容让我很自在。
导演:还有呢?
主角:B老师。
导演:还有呢?哪些是你经过交流后这个尴尬就化掉了?
主角:M、N、B、Y、F、X。
导演:好,把他们都邀请上来如何。
……
导演:你们(被主角找出来感觉自在的成员)最初是什么样子?
主角:我对谁都开始不会很近,远远看着就好。
导演:现在呢?
主角:站在思思后面就好。
导演:来,我们邀请思思把自己的角色安坐在那边椅子上,从此刻开始,这是小若。
主角:好的,这是自己了。他们就站在我(替身小若)后面。
导演:发生了什么让你们自然靠近了?
主角:很近了,大家自然站在她身边。
(请替身演出前面的一幕幕,主角和导演出来镜观。)
主角:跟大家的距离慢慢靠近。(替身自发靠近成员)
导演:看起来她(指着替身)是在主动靠近大家。
主角:对,自然而然就主动去打招呼。
导演:当看到小若和大家在一起,有什么感觉?
主角:挺好!
导演:我们再回到怕被排斥的那一幕,被排斥让我觉得……
主角:不舒服,没面子,我和别人不一样。
导演:如果有个害怕,会是什么?
主角:害怕我找他们说话,她们不理我。
导演:如果有个需要,我需要什么?
主角:我需要有人很友爱地对我。
导演:如果有更深的渴望,会是什么?
主角:我觉得他们能自然聊天,而我不能。我渴望他们和我说话时我没有那么拘谨,总担心自己说的别人不感兴趣。
导演:看起来,我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害怕?
主角:对,我怕被拒绝,我怕被孤立。
(主角和导演一起去旁边镜观,替身重复主角刚才所说。)
导演:连接到过往的生命,会让你想到什么?
主角:好多好多。
导演:比如……
主角:小时候上学成绩不好,老师骂我;4岁时爸妈调去南昌工作,我总是换学校,8岁时回到山西。
导演:看起来常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
主角:也不是,那时爷爷奶奶特疼我。就是后来搬到大杂院,由于我家特穷,我爷爷奶奶特老实,感觉被排斥,但没有不被爱的感觉。
导演:你愿意闭上眼睛听下自己内心的声音吗?
导演:我似乎听到你内心的一句话:你们不喜欢我!
主角:是的,他们不喜欢我,我跟他们不一样(笑)。
导演:“他们不喜欢我”,当这样说的时候,却笑了?
主角:是的,笑能让他们更好地接纳我。
导演:渴望你们接纳我,渴望你们喜欢我。这个渴望更多的指向谁?这里有根天线,把这个声音通过天线发出去,我们需要几个人来做这个声音。
(布景:用一根小钢丝做了一根天线,用布围在主角周围作扇形放射状天线。)
主角:我觉得是我自己对自己说的,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蠢死了!
导演:还有什么声音?
主角:我觉得自己不灵活,特别木讷。
导演:前面那幕可以撤掉了。
导演:谁可以做这个声音?不灵活、特别木讷。
主角:请Y好吗?
导演:内心还有什么声音?
主角:你们不喜欢我!
导演:不喜欢我,是不是你们讨厌我?
主角:对,你们讨厌我。
导演:“你们”是谁?
(主角沉默)
导演:来,我们听下这些声音。
声音替身Y:我好木讷,好蠢的!
导演:什么都做不好跟好蠢是不是一个声音?
主角:不是。
导演:好,你进去再听下这个声音。这个声音是谁说的?
主角:我自己对自己说的。
导演:没有谁一开始就对自己说自己好蠢,最早从哪里传过来的?
主角:我想起来就是小时候四年级班主任老师说的。
导演:男老师还是女老师?
主角:是男老师,老师说完,同学就会嘲笑。
导演:发生了什么?
主角:考试不及格,喊家长,我就逃学。
导演:还有呢?
主角:小时候在大杂院,爸妈都特木讷。别的小朋友的父母在工厂,特聪明。
导演:等一下,爸妈很木讷,这个判断是来自哪里?
主角:是的,他们特别木讷,总是被人欺负。
导演:好,天线可以撤掉了,谁可以做爸爸妈妈?把10岁的自己找出来。
主角:X做10岁的我吧,爸爸请H来,妈妈请Z。爸爸跟妈妈在一起,很呆的样子。
导演:好,来点扮演工厂的人,随便来几个。
工厂的人(主角扮演):(指着父母)这人好木讷,呆头呆脑,不懂得说话。
导演:小女孩,她(十岁替身)是不是也接收到这个声音?
主角:是的,我能感受到。
导演:把班主任老师找出来,对着她,再来点同学!
(情景再现:被老师、同学嘲笑的小女孩,在工厂及大杂院被嘲笑的父母;导演走向小替身询问是否需要换人或者需要支持,替身说自己可以。主角和导演一起镜观)
导演:你看到了什么?
主角:我想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感到不被接纳。我妈妈身体有问题,被人看不起。但我外婆很爱我妈,她从小被外婆溺爱,不会跟人相处。我爸爸也很木讷。
导演:来,指向爸爸。我爸爸好木讷!
替身:我爸爸好木讷。
主角: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导演:看到了什么?
主角:我很害怕,自己什么都不好。
导演:你看到的是她(小时候的自己),眼睛一直没有离开她。
(主角点头)
导演:想再去会会那些场景吗?
(主角点头)
导演:有哪些人?
主角:大院里的。
导演:多少人?
主角:两三个。
导演:还有呢?
主角:老师嘲笑我的时候,有几个同学。
导演:也许我们的灯光可以暗一点,你希望暗一点吗?
主角:对,不要那么亮。
主角: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看了这么多东西,心里却没有什么感觉。
导演:过去或许我们要靠屏蔽自己的感受才能活下去,所以当我们难受的时候会露出一个笑容。
(由团体成员扮演老师、同学、大院里的小朋友并做成压力井,有替身出演压力井中的小女孩。)
导演:我相信不容易,从走进心理剧到现在,真的收到你很深的信任。我们会一直陪着你来走这段历程。我相信这件事情在我们心里已经很久很久了。现在我们来自然地呼吸……
导演:(对辅角)你们都可以下去休息下,撤去前面的景,灯光再暗一点。
导演:我们会陪着你,重新去体验你生命中的不一样。
(导演邀请做压力井的成员一起发声。)
导演:前面有个小女孩。那里有一些声音,她在里面困了几十年了。她看起来非常害怕。
替身:我好害怕,好孤独。没人喜欢我,没有人保护我。他们都讨厌我!
导演:听到那个声音了吗?过去或许我们真的没有听到这些内心的声音,因为我们一直笑对这个世界。
(主角沉默)
导演:你现在多大了?
主角:45了,那些都过去了。
导演:真的过去了?还是觉得过去了?
主角:觉得过去了。
导演:如果真的过去了,这一幕幕怎会到这里?
(导演巧妙地面质主角)
导演:所以那个声音不是45岁小若的声音,是谁的?
主角:是小时的我。
导演:你要去救她吗?她被困住了。
主角:不用去救她!
导演:你不喜欢她,讨厌她?
主角:对,就是讨厌她。
小替身: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没有人喜欢我。
(主角无动于衷,显然是卡住了)
导演:你做什么工作的?
主角:社工。
导演:做社工的意义是什么?
主角:帮助别人。
导演:帮助别人是一份善举?
主角:对!
导演:眼前,那里有一个小姑娘,她一直在那里哭泣。她活该这样吗?是她的错吗?
主角:你自己要坚强点。
导演:10岁的小孩是不是应该像天使一样被守护?
主角:是的,但没人守护啊!
导演:过去没有,今天是不是可以不同,让她被守护?
(主角沉默)
导演:“小女孩”时不时就跳出来,我们却压着她不要出来!
主角:这个事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导演:这一幕谁带来的?这是谁的心理剧舞台?
主角:我的,但这一幕在现实中不存在,只是在心里而已。
导演:你可以选择不救她!
主角:我以前不敢说别人不对,现在敢了。
导演:他们这样对待一个小孩子,我亲爱的社工师,他们这样做对不对?
主角:肯定不对!
导演:那你现在敢不敢指出他们的不对?
主角:敢!(快步朝舞台走过去又停下。)
老师(辅角扮演):你太蠢了,考得这么差。
同学(辅角扮演):你看咯,她好蠢了,我们不和她玩。
大杂院小伙伴(辅角扮演):太笨了,不喜欢你。
导演:他们这样对吗?把你以前不敢说的说出来!
(主角沉默)
导演:来,替身(现在的)一起把以前不敢说的说出来。
(主角继续僵住,导演持续催化。)
导演:你当时最想说的是什么?最气的是什么?
主角:就是觉得自己不好。
替身:(指责小替身)就是你不好,不争气,别人才取笑你,讨厌你。
导演:别人都这样对待她了,我们还要责备她?
主角:(哭了)我不要你们喜欢我。我现在很好,我很优秀(冲进压力井解救自己)。你们算老几?!
导演:你要怎么把她带出去?
主角:(抱着小时候的自己)不要怕他们,不理他们就是,我们自己努力点。
(开始讲道理)
小替身:(自发地)你跟我讲这些(道理),我不需要。我需要保护,不要讲道理。你说实话,你爱我吗?
主角:我……
(主角再次僵住)
导演:外面这么多声音,你最想进入谁的角色?
主角:小伙伴。
导演:好,角色交换。
(主角进入小伙伴的角色)
导演:你是谁?
伙伴(主角扮演):我是小若的邻居。
导演:你多大了?
伙伴:七岁。
导演:小若是你的朋友吗?
伙伴:不是。
导演:你欺负她吗?
伙伴:偶尔。
导演:你被欺负过吗?
伙伴:没有,我有很多朋友。
导演:你聪明吗?
伙伴:很聪明。
导演: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会说别人笨吗?
伙伴:她妈妈有病。
导演:你妈妈生过病吗?
伙伴:生过。
导演:你妈妈生病时,你是什么感觉?
伙伴:难受。
导演:那小若的妈妈生病了,是她的错吗?
伙伴:不是她的错。
导演:她没有做错任何事,妈妈生病了,还被你们欺负。你们这样做对不对?
伙伴:不对,以前太小了不懂,现在想想真的很不对。
导演: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会不会骂别人笨?
伙伴:不会的,会更悲悯。
导演:你有悲悯之心吗?你知道她多重视和你的友谊吗?你知道你这样给她带来多大的影响吗?
伙伴:对不起,那时我也不懂。你没有错,是我们做得不对,请你原谅!
导演:你今天想和她做什么?
伙伴:一起做游戏。
(主角在小伙伴的角色中与小替身一起游戏,此处略去游戏场景内容。)
导演:还想进入谁的角色?
主角:老师。
导演:好,你成为老师。
(主角进入老师的角色)
导演:你是小若的老师?
老师(主角扮演):是的。
导演:你从事教育多久了?
老师:没几年,两三年。
导演:你教什么?
老师:语文。
导演:你选择老师这个职业是为什么?
老师:教书育人,教好孩子。
导演:很好,那你记不记得你曾对一个学生小若说过一些话,做过一些事?
老师:她成绩好差。
导演:她成绩不好是不是更加需要老师的帮助?
老师:是的。
导演:作为老师,学生遇到学业困难,你不仅不帮他,还骂她,害她被嘲笑,被孤立,你这样的行为是教书育人吗?你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吗?
老师:我确实做得不对(低下头来)。
导演:她被这样对待成绩能好吗?
老师:不能!
导演:她成绩不好是不是她很笨?
老师:不是!
导演:对一个小学生而言,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你说的话会影响学生一辈子,你知道吗?
老师: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
导演:你今天要做什么、说什么?
老师:(转向小替身)老师其实是气你不好好写作业。
导演:老师其实也有一份关心?
老师:是的!
导演:关心她还骂她笨,害她被同学嘲笑。
老师:真的对不起,老师没有做个好榜样,老师错了。老师那样要求你是希望你考个好学校,但方法不对。老师对你说声对不起!(走进压力井)希望你知道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你起来吧,好好学习就好!
导演:听起来你关心她的成绩比关心她快乐更多,老师,你唯成绩是论吗?
老师:快乐更重要!以前死脑筋,没有意识到这样会伤害学生(扶起小替身)。成绩好当然好,但你那时真的不容易,老师都没有意识到你有多难。
导演:心情不好,怎么搞学习?
老师:是的,你在那种情况下,能坚持读书不错了。你其实很了不起了。
导演:老师还有什么要对小若说或做吗?
老师:就这些吧!
导演:好,这边还有同学,你想进入同学的角色吗?
主角:想。
导演:好,角色交换。
(主角进入同学的角色)
导演:你是小若几年级的同学?
同学(主角扮演):四年级。
导演:你成绩好吗?
同学:不错啊,小若经常不及格。
导演:你是班干部吗?
同学:是。
导演:班干部是不是要好好帮助同学?而你们还嘲笑她成绩不好!
同学:班主任不喜欢她!所以,我们也不喜欢。
导演:你没有是非观?
同学:以前没有,今天有。
导演:那你今天想做什么?
同学:(转向小替身)没有想到这个经历对你影响这么大。
导演:如果知道对她影响那么大,还会这样吗?
同学:肯定不会,我们不该这样对你,以前不懂事。
导演:现在愿意和她做朋友吗?
(沉默)
导演:除了成绩,小若是什么样的人?
同学:小若其实很善良,人很好,就是成绩差。
导演:她成绩不好是不是因为没人关心她,心情不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同学:是的,没人关心,她太不容易了!
导演:如果今天做个不一样的同学,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同学?
同学:小若,以前那样对你,今天想来很不应该。以后有题不会做你可以问我,我会帮你,我愿意和你做朋友。
(主角在同学的角色中继续与小替身互动……)
导演:还有什么想说想做吗?
同学:没有了。
导演:好,角色交换,回到自己小小若的角色。
(主角进入小小若的角色,蹲在地上)
小伙伴(辅角扮演):小若,对不起!那时我也不懂,你妈妈生病了我们应该关心你。你没有错,没有做错任何事,是我们做得不对。请你原谅!
老师(辅角扮演):老师以前做得不对,一味看成绩,忽略了你的心情,没有注意方式,害你被同学嘲笑。老师没有做出老师的样子,请你原谅!
同学(辅角扮演):小若,那时太小了,不懂事,以为老师不喜欢你。其实你学习遇到困难了,我应该帮你。我们做朋友吧!
(主角始终抱膝坐着听,不为所动,导演示意辅角发声)
小伙伴(辅角):小若,你愿意接受我们的道歉吗?
老师(辅角):小若同学,你能原谅老师吗?
同学: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主角:愿意!
导演:想用什么方式体现接受这份的道歉和关心呢?
主角:那我们和解吧,以前大家都不懂。虽然你们以前确实伤害了我,但我愿意原谅你们。(主动去拉老师、同学、小伙伴的手)
导演:有什么是早年很想做,没有做的?
主角:丢沙包、跳皮筋啊,反正能一起玩的就可以,这是以前很想一起做的事。
导演:老师一起玩吗?
主角:一起玩。
(小伙伴、老师、同学们一起玩丢沙包游戏,十多分钟后……)
导演:现在感觉怎么样?
主角:很好!
导演:想多玩一下吗?
主角:不用了!
导演:还有什么要跟老师、同学、小伙伴说的吗?
主角:过去的就过去吧,我们从头来过。其他没有了。
老师:老师再次向你说声对不起,谢谢你愿意原谅老师。
导演:来,回到前面长大的自己那一幕,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声音替身1: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蠢死了!
声音替身2:我觉得自己不灵活,特别木讷。
声音替身3:他们不喜欢我、讨厌我、我不够好。
导演:有什么要修正的?
主角:我挺好的,我做得够好了。
导演: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质?这些声音如果有一些变化会是什么?
主角:把“我什么都做不好”换成“我很棒的”,用金黄色表示。“我觉得自己不灵活,特别木讷”换成“不是很灵活也没关系,但我不是木讷的人”。
导演:我们来做个雕塑,这个“我很棒”站在什么位置?
主角:在自己身边。
导演:她和别人交往不好也是很棒吗?
主角:我和别人相处其实还可以,但就是有些尴尬。不过,那是过去。
主角:我挺好的,我工作和学习都不错。
导演:别人都不喜欢我,这个怎么办?她是被喜欢的吗?
主角:是的!
导演:真的吗?
主角:真的!
导演:你拿一些颜色代表喜欢。
(主角精心挑选几块布)
导演:这是什么?
主角:我现在挺接纳的!
导演:被谁接纳?
主角:被我自己。
导演:这个接纳在哪里?
主角:和我的自信站在一起。
导演:哦,这是你的自信吗?
主角:是我的自信。再把“我不够好”替换成“我做什么都不错”。
主角:我觉得自己是被人喜欢的样子(羞涩)。
导演:被人喜欢的小若是什么样子?你做出来,有什么动作?有什么语言?
主角:就聊聊天,就是我说的话题,大家都喜欢。
导演:这是被人喜欢吗?是聊天吗?被喜欢的小若是什么样子?
主角:阳光自信。
导演:阳光自信是什么样子?
导演:来,替身可以一起!
替身:我很开心啊,大家都喜欢我(蹦跳着)。
主角:对,大家都喜欢我。
导演:这是你内心阳光自信的样子吗?
主角:是我想要的。
导演:如果是你想要的,你就跟着她一起做。她是你的替身,她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替身:这就是你啊,你内心本来就有啊!
导演:你是什么样的人?
主角:我很善良、开心,很木讷!
替身:放点音乐吧!
主角:可以吗?
导演:可以,放点什么?
(成员H提议放西班牙斗牛士,被主角采纳,全场跳起热烈的斗牛舞。)
(让主角站在高高的椅子上镜观)
导演:你觉得怎么样?
主角:很灵动啊(主角看着欢乐激情的一幕,笑着鼓起掌来)。
导演:好。大声告诉大家,小若是什么样的人?
主角:我是自信、灵动、可爱的人!
导演:(问大家)小若是木讷的人吗?
大家齐声“不是”。
导演:再告诉大家一遍!
主角:我是个开心的、善良的、自信、灵动、可爱的人!
导演:多说几遍,让大家都听到。
主角:我,小若,是个开心的、善良的、自信、灵动、可爱的人!(大声)
导演:还有什么话对小时候的自己说?
主角: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可能你还会出现,但我已经不会屏蔽你了,我已经看到了(走过去拥抱了一下,随手松开)。
导演:不是礼节性的拥抱,而是心贴心哦。
(主角重新拥抱替身)
导演:还有什么想告诉她(小时的自己)的?
主角:你小时候受了好多苦,我以前总是打击你,对你不公平,我做错了!
导演:你爱她吗?如果爱,直接告诉她。
主角:我爱你!
小时替身:谢谢你看到我!
导演:还有什么对自己说?
主角:我在学着相信你!
导演:最重要你要怎样对她?
主角:我要好好爱你!
(主角角色交换做小时候的自己)
替身:你小时候让你受了好多苦,我还老是打击你,这对你太不公平,我会改,好好善待你!
小时的自己(主角扮演):我相信你!
导演:有什么要回应成年的自己吗?
小时候的自己:你不要再打击我了!
替身:我刚才承诺了,会好好爱你,不会再打击你。
小时候的自己:听到了,我相信你。
替身:我爱你(拥抱主角)。
小时候的自己:我也爱你!
(主角闭上眼,放松下来,两眼流泪。导演放了一首音乐再次滋补主角,直到主角睁开眼睛,离开替身怀抱。)
导演:好,最后做个雕塑,你做回长大的自己,看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主角:就手拉手在一起。
导演:你告诉小时的自己,你现在是个什么样的人?
主角:我是自信、灵动、善良的。
导演:最最重要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主角:对对对,我要告诉你,我那么美好,我就是你,你也是我,以前那些都是标签太不好了。
导演:来,好好跟自己呆一呆。
(主角站在中间,被自己的各种特质簇拥。)
导演:我撕掉了所有别人贴在我身上的标签,今天是一个全新的自己……当我完整感受到所有内在的特质整合成一个全新的自己,就慢慢地睁开眼睛……
导演:如果把这些标签送走,你想送到哪里?
主角:(随意把布放回桌上)它可能还是会出现。
导演:等一下,我们需要郑重一点,而不是那么随便。它陪伴你那么久,你想怎么处理?
主角:化成一股力量吧!
导演:什么力量?
主角:可以让我更努力!
导演:努力是什么颜色?
主角:橙色。
导演:你要怎样让她和自己在一起?
主角:就在身边,提醒我。
导演:如果化成一股可以陪伴你的力量是什么?
主角:相信和接纳。
导演:相信什么?接纳什么?
主角:接纳它可能还会出现,相信这种感觉是原来的。
导演:要做一个切割吗?
主角:是的!
导演:好,好好完成这个仪式。
(主角郑重地完成了仪式。)
主角:可以拍个照吗?以后可以经常看,提醒自己!
导演:如你所愿。
(主角拿出手机,请助教帮忙记录了重要的时刻)
导演:小若,我们经过你自己、替身、辅角及团体的共同努力,再看看团体成员,走动一下,尝试着和每个人有联结,你可以做你想做。
(主角主动和每一位成员自如联结,一圈后,导演再次拿了二个抱枕放在地上。)
导演:小若,请你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看看此刻的你与人交流的自如度和自信度,在几分?
主角:7分?或者7.5分(来回走动了一下),对,超过7.5分。
导演:二个都是吗?
主角:自如(度)7.5分,自信(度)8.5分。
导演:看起来,超过了今天最初的目标分。
主角:对,超过太多了,我自己也没有想到。
导演:还有什么要做吗?
主角:不用了,感谢大家陪伴。
(深鞠一躬,成员自发站起来回敬)
导演:那就停到这里了,大家去角哦。
这场剧,考虑到主角一开始处在忐忑不安的紧张情绪中,势必会影响自发性,导演决定先从主角的暖身开始切入,巧妙运用团体暖身活动中的“守护天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邀请天使搭档具体化出在主角身上感受到的“阳光、温暖”,为主角注入支持的能量,再运用团体动力为主角澄清与人交流时,总是不自在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比如从团体成员中找经验,如与L、MM、BB、M、N、B、Y、F、X交流时的自在经验,这既是找经验,也是对于主角认知模式中,经常使用的“总是”两字上,进行安全的面质与澄清。
在有了能量的支持,并开始激活正向的经验后,找到影响主角人际交流中不自信的核心根源:来自主角早年成长环境的影响,父母的特殊身心状况,让主角被嘲笑,以及在自己大杂院的小伙伴、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中,有过被排斥、被嘲笑的创伤经历,导致在人际互动中留下了严重的“阴影”。
因早年成长中缺少肯定、支持与接纳的经验,主角内在不被接纳的如“什么都做不好、笨、不够好”等观念,主角卡在了早年的成长经验中。
通过心理剧的情景再现、闯出、附加现实等技术,让长大后的自己去解救被困住的“内在小孩”,但主角一度卡在了缺少力量。导演另辟蹊径,请主角角色交换进入到小伙伴、老师、同学的角色中,获得他们的“道歉”并与之和解,主角终于有了能量去拥抱内在“受困的孩子”。当主角回到小时的自我角色,重构了内在事件的意义,重新经验被接纳、被欣赏,并完形了早年的渴望,与大杂院的小伙伴、同学、老师一起玩丢沙包,通过采取这样一些方法,来整合主角的内在自我,将其特质具体化,及具象化呈现出来,主角也在经验重构后接纳重构了内在自我,开心的、善良的、自信、灵动、可爱的人!
在演剧效果的评估上,导演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运用光图谱做演剧前和后测,前测人际交往自如度和自信度都是3分,目标分5-6分,后测自如度7.5分,自信度8.5分。二是运用雕塑第一幕和最后一幕的自我关系品质做前后测,效果令人满意,如:第一幕:我什么都做不好,蠢死了!我觉得自己不灵活,特别木讷。他们不喜欢我、讨厌我。最后一幕:我很棒的,不是很灵活也没关系,但我不是木讷的人(且在后续自我特质加入了灵活自我),我是被接纳的,旁边站着我的自信,我做什么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