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星际吸收与红化

星际气体极为稀薄,主要由氢原子和氦原子组成,它们有多种多样的表现途径。其中最简单也最重要的是吸收恒星的光。其实,吸收光的不是气体本身,而是嵌在气体中的烟尘微粒。天文学家将它们称为 尘粒 ,但其实“烟尘”(smoke)要恰当得多。我们会在第三章的“主序之后”一节看到,它们所在的气体是被某些恒星喷射出来的,就像是蜡烛燃烧时升起的白雾,或是篝火的火焰上翻滚的浓烟。

自然,尘粒吸收恒星光的效率取决于尘粒的密度,因而也就取决于它们所在气体的密度。事实证明,银河系内每单位质量气体含有的尘粒质量大体上保持恒定均匀。在少数方向上,每单位面积天空中可见恒星的数量大幅下跌,因为在这些方向存在浓密的气体云,遮蔽了后面的恒星(图2)。

11

如果透过篝火的烟雾看太阳,太阳会显得比平时更红,因为蓝光比红光更容易被微粒吸收。所以,太阳发出的红光比蓝光更容易穿过浓烟。这种选择性吸收背后的物理原理是,天线不容易接收波长远大于自身尺寸的辐射。1960年代使用 超高频 (约为0.3千兆赫)广播信号后,电视机的天线就变得短多了。能够处理15厘米左右波长辐射的电子元件变得廉价后,移动电话也变得更小,不再带有外置的可见天线。事实表明,大多数星际尘粒的尺寸不足1微米(10 -3 毫米),所以波长大于几微米的波不怎么会被尘粒吸收。实际上,我们可以用波长为几微米的光波直接观测浓密星际云的深处,这个波段比可见光约为0.5微米的波长大四倍左右。

图 2 一处暗球状体

12

因为尘粒能有效吸收蓝光和紫外线,所以透过星际云看到的恒星比云层较薄时的同类恒星更红。对比这样一对恒星的颜色,可以测定较红恒星的 红化 程度,由此确定我们与它之间的尘粒数量,进而确定气体量。星际气体最早就是用这种方法证实的。

尘粒的调节功能

尘粒在调节气体温度、密度和化学组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星际空间飞驰游荡的电子和质子有时会撞入尘粒,产生冲击波使尘粒振荡,而振荡又使尘粒辐射电磁波。由此,电子和质子的一部分动能转化成了电磁波。后面会看到,即使在浓密的气体云中,它们也很容易逸散出去。于是,尘粒成了星际气体主要的冷却剂。

我们已经知道,尘粒会大量吸收恒星发出的光,尤其是蓝光和紫外线。它们自然也会像晒日光浴那样,因为吸收辐射而变热。又因为它们的质量极小,所以即使只有一个光子,也能大幅提升尘粒的温度。也就是说,一个光子就能让一颗尘粒剧烈振动。在尘粒吸收光子前因为碰撞而附着的电子或质子,会因为振动而脱离,就像是游完泳的狗将身上的水甩下来一样。如果尘粒甩出的电子和质子的速度比它们先前撞击时的速度更快,那么总体上看,尘粒会加热星际气体。因此,尘粒既可以冷却星际气体,也可以加热星际气体,这取决于射入气体的恒星光的强度。

13

如果恒星光比较微弱,那么尘粒在两次吸收光子之间可以积累多个质子和电子。于是,质子在尘粒表面晃动时,可能会靠得非常近,从而形成氢分子(H 2 )。合成氢分子会释放能量,传递给尘粒。之后光子再加热尘粒时,氢分子有可能就此脱离。所以,尘粒提供了氢分子合成的主要途径。

尘粒还能调控其他原子的结合。星际气体包含的碳、氮、氧、硫等原子,虽然比氢原子和氦原子少得多,但丰度依然很高。如果一颗尘粒同时吸附了碳原子和氧原子,就很容易形成一氧化碳分子(CO)。如果一颗尘粒同时携带着碳原子和氮原子,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毒性更大的分子——氰化氢(HCN),因为附近总会有氢原子加入。尘粒就是以这种方式调控着星际气体的化学组分。 bhAE0yllp8toL37fU9eg2KlhFOWDARcr9SUhFudq0em7PI6Myk7JlP38gR0CVum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