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自然的兴味

自魏晋以后,文人诗歌创作兴起,逐渐成为支配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变化的主导力量。文人诗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变着以歌谣为主体的诗歌的面貌:一是更为个性化,二是语言更为精致,三是诗体不断分化,形式更为丰富,四是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化,不再是对生活及环境的朴素的感受。

要说到诗歌内涵的深化,一个最合适的例子就是自然主题(亦即通常所谓山水田园诗)的兴起与流行。在传统中国画和中国古典诗歌里,山水自然都是核心主题,这里体现着中国人重要的审美趣味。

自然哲学

中国田园山水诗兴起于晋宋之际,这一过程,有着深刻的思想与文化背景。

老庄哲学中,有一个关于宇宙本体的概念,谓之“道”。到了魏晋时代,兴起了以老庄为基础的玄学。以这种学说来看待人生,它的根本价值并不取决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也就是要感悟永恒的大道,将个体生命化合于大道。

而“道”又是玄虚的存在,并不像一般宗教中的神,显示出人格化的形态,用语言表达自身的意志(譬如《圣经》传达了基督教“上帝”的意志)。唯有从四时运转、万物兴衰之中,才能体悟“道”的存在与运行。所以对自然的体悟即对“道”的体悟,人与自然的融合即意味着摆脱凡庸的、不自由的、为现实社会关系所羁累的世俗生活,从而得到高尚的生存体验。

取一个例子来说,东晋王羲之所作《兰亭诗》以“三春启群品”开头,而后转入“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的哲理感悟,意思等于是说自然犹如一部大书展开在人们面前,造化的奥秘由此呈现出来。再有,《世说新语》记王胡之观赏山水,感叹说:“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山水如何能够使人情“开涤”(由壅塞而致通达,由污秽而致清爽)呢?简单地说,这就是因为人情融合于自然而获得它的超越性,从而使生命状态转化为宽广从容,成为美丽的生命。有“人情开涤”,进而便有“日月清朗”,因为用晦暗的心看到的世界只能是晦暗的,而明朗的心则使整个世界呈现明朗。在这里,人与自然的一种精神性关联得到非常生动的呈现。

所以,对于自然的审美,从一开始就牵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从永恒、伟大的宇宙本体去理解世界和生命现象,一是将自然视为对于世俗生活的解脱,从而使生命达成一种诗化的完美。说到底,融入自然即意味着美的和具有更高价值的生存。

上面所说的道理对于理解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对于诗而言,哲理并非一切。诗是感性的,是语言的艺术,田园山水诗真正成立,还有待于有才华的诗人的独特体验与创造。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是东晋末刘宋初的一位诗人。他做彭泽县令时,无法忍受官场的压抑,宣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还乡,隐居躬耕而终。《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他归隐时的心情,诗在追悔“误落尘网”、庆幸回归之后,细致地描绘了乡村的环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而最后归结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描写的是乡村很平凡的日常景色,而它的宁静、朴素、平和,由于作为官场的污浊与喧嚣的反面而显得格外美好。

《归园田居》这类诗习惯上归于“田园”一类。在陶渊明看来,乡村较之于城市是更符合“自然”的,因而这里的生活更有益于保全纯朴的人性。后代士大夫在失意或者对政治感到厌倦时,总是容易想起陶渊明的榜样。

当然它和山水诗还是有区别的。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其五)》,更能够印证前一节所说的自然主题内蕴的哲理。诗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居住在“人境”,却感受不到俗世的喧哗,因为“心远”——精神与这个俗世是相脱离的。而一旦完成这样的脱离,便与自然相亲近,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到的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体悟到的则是更深一层,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所谓“真意”,实际上在前面已经做出了暗示:在一种醉意的陶然中精神融合于自然,又从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山水含清晖

陶渊明诗主要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要说山水诗的成立,人们更多地归功于生活年代与之相近的谢灵运。他出身于东晋最显赫的世族家庭,却一直没有得到刘宋政权的信任,心境总是郁闷。而他所任职的永嘉、临川以及家乡始宁均多山水胜景,他便将郁闷孤独之绪寄托于自然,经常四处探奇寻胜。游历的经过,便用诗来记述。

谢灵运的山水诗通常是游记式的,像《游赤石进帆海》《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之类,题目上就明白显示出来。在这种诗中,自然景物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和时间的流动而变化,结尾大多总结式地点出自然对于人生的启示,但议论有点过度。

不过人们更关注的不是这种议论,而是从喜爱自然之心生发的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以及富于创造力的语言表现。没有语言艺术的创新,新的诗歌主题是不能真正成立的;而谢灵运的特长,就在于通过深于刻练、意象明丽的佳句,使自然之美成为诗歌之美。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景象壮阔而明亮,“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画面的层次感与线条感极其优美。而“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用拟人手法,将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转托为云对石的缠绵、竹对水的娇媚,景色显得富于人情味。这些佳美诗句前无古人,而深刻地吸引着来者。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大为拓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疆域,而且显著地改变了诗歌的语言。在谢灵运诗中,汉语展现出新的魅力,这引发了后世的诗人在这方面不断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i+nQ6ib046m19A+kDkOBYB8vCAsqG9B0GxrYZlhYKJnuOt3+j94OKl+Pm6zkCq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