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烦恼:总是关注自己的缺点,没法真心肯定自己,不自觉就会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然后沮丧地想:“为什么我这么没用?”怎样才能肯定自己呢?
A3 讨厌自己是因为对标理想看差距。人只要活着就在为他人做贡献,这么一想,无论如何都会喜欢自己。
我为很多人做过心理咨询,当我问对方:“你喜欢自己吗?”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太喜欢”,或者“非常讨厌”。
对方会说:“因为从小父母和周围的大人就一直说我不行。”可 并不是所有在消极评价下长大的人都不喜欢自己,况且也没人在隔绝坏话的“无菌状态”下长大。即使没有父母,像老师啊,同学啊,说话难听的人到处都是。即便如此,还是一部分人长大后能一直肯定自己,另一部分人始终缺乏自信。
这种差异是怎么来的呢?关键区别就是你是否想喜欢自己。阿德勒说:
只有当你觉得自己有价值时,你才会有勇气。
这里的“勇气”指的是投入工作学习的勇气和与人相处的勇气。 相信自己有才能的人在工作学习中也 会认真,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的人在工作学习中也不积极,因为他们觉得努力也没用,但其实是他们没努力才没有好结果。
他们不喜欢自己不是出于某个原因,而是基于某个目的。你可能认为不喜欢自己的人是这么想的:我没有价值,所以不喜欢自己,也就缺乏勇气。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首先是不想要勇气,然后才认为自己没价值。
为什么他们不想要勇气?因为他们害怕结果。在工作和学习中,只要认为自己没能力(也就是没价值),人就可以不挑战,也就不会有结果,这样就不用面对失败。
至于人际关系,社交中有摩擦就会有伤害。比如你向意中人表白,对方可能会说:“我从来没把你当异性。”这种事只要经历一次,以后就算再喜欢上谁,你恐怕也会因为怕受伤而不敢表白。
如果不想在社交中感到不快或受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社交。但有了勇气就会社交,也就可能受伤。所以,他们选择拒绝社交。
可拒绝社交需要一个理由,于是他们告诉自己:“你都不喜欢自己,别人怎么会喜欢你?”如果你问他们:“你不喜欢自己什么?”他们肯定能说出很多理由,但其实他们不需要理由,他们只是为了不喜欢自己编造借口。
要改变这点可不容易,毕竟不管你说什么,他们都很难喜欢自己。但是问“怎么能喜欢自己”的人还是有救的,毕竟就算现在不行,他们也已经在寻求改变。只要肯努力,人就能喜欢上自己。
评价和价值不一样
对此我们还是有些办法的,比如我说:“你不喜欢自己是因为你期望如此。”如果你回答:“从来没人说我好,所以我不喜欢自己。”我会告诉你:外界的评价和自身的价值是两回事,被人称赞你可能会开心,但那也只是别人的评价,并不能为你增添价值。
如果能区分评价和价值,你就可以不在意外界的评价,也不会因缺乏肯定而自我厌恶。 不过对长期在意评价,因缺乏肯定而不喜欢自己的人来说,恐怕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摆脱这些影响。
你还可以尝试把自认为缺点的特质想象为优点。比如有人认为自己“阴暗”“消极”,我就会说:“我觉得你是一个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的人,所以至少到目前为止,你从来没有故意伤害过别人,对不对?”大多数人听了这话都会回答:“确实。”这里我必须要说“故意”,因为人总会在无意中伤害别人。接着我就会说:“你不阴暗,你只是细腻。”如果自己是细腻的人,就可以喜欢了吧?像这样把缺点变成优点,增加自信,人就能获得与他人相处的勇气。
当然,即使把缺点看成优点,这也还是一种评价。但是,如果能通过自我改观而喜欢自己,那就不是靠别人的肯定增添自我价值,而是以他人的肯定为契机肯定自己的价值,进而认可自己。如果能借机与他人相处,就能在人际交往中肯定自己。阿德勒曾说:
只有当我的行为对共同体有益时,我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喜欢自己?那就是觉得自己在以某种方式帮助别人、为他人做贡献的时候,这时人就会认可自己的价值,进而喜欢自己。因此,我们需要人际交往。
只是,这未必需要某种“行为”,我们只要相信:我活着就是对他人做贡献。肯定有人会对此嗤之以鼻,毕竟在这个时代,成绩或者说成功才有价值,什么都不行的人没有价值,也没法喜欢自己。可这也只是大众的评价,这种评价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
不妨这么想:小孩子即使什么都不干,只要活着就能让周围人感到幸福;那么,没道理说大人不能和小孩一样,只是活着就让周围人感到幸福。 如果对照理想看差距(说是理想,其实也跟成功一样是大众认可的那些),人就没法喜欢自己。可要是你有因病卧床的亲人朋友,是不是觉得只要人活着就好?如果你这么想,那就试着同样以“活着就好”的标准看待自己,这样,你无论如何都会喜欢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