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交替,饮食相合。冬季天寒地冻,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为我们驱散严寒,饮食上就要多选择一些味道厚重的滋补之物,这叫作闭藏;春季万物复苏,我们就需要气味芳香的食物来唤醒味觉,感受春意。
“正月葱,二月韭”,立春时节北方人的餐桌上多会有三鲜饺子、韭菜盒子和春饼卷合菜等脆嫩的升发之品,这是民俗传承也是食养文化。
韭,在古代文人眼中是一种像菊花、莲花般的存在。
有些地方,在每年的正月初八这天要吃春饼,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言:“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龚自珍曾在《与吴虹生书》中写道:“今年尚未与阁下举杯,春寒宜饮,乞于明日未刻过敝斋翦韭小集。”
春初的韭菜就像冬雪里的梅花一般,我们是可以“翦春韭”以宴宾客的。温一壶暖酒,品春韭的香气,赶走余寒,荡涤烦恼,和朋友共享短暂的悠然时刻。
文人爱初春的韭菜是源于它的“鲜香翠嫩”,医者爱初春的韭菜是它“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乃肝之菜也”。
医者眼中的韭菜,如同入药的百合、生姜一般。韭菜为百合科葱属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既为日常蔬菜,又是常用药材,以韭菜、韭根和韭菜子等部位入药,具有补肾、温中、散瘀、解毒和防虫之效,收录于历代的本草著作中。
文人口中的“夜雨翦春韭”,用中医的话来解释就叫作“辛温补肾阳,升发又温通”。
《名医别录》记载“韭味辛……除胃中热,利病患,可久食。子,主治梦泄精,溺白。根,主养发”。如何利用韭菜的温补之性来帮孩子调理身体呢?我简单介绍三种:
止汗:用1 把韭根,煮水温服。
梦遗溺白:每日生吞韭子一二十粒,用盐汤送下。[又方:用韭子二两 (100克) ,微炒为末,饭前服一匙,温酒送下。]
尿床:用韭子15克、糯米50克,浸泡煮粥,分温三服。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韭菜有点类似于“麻黄”,生麻黄辛温散寒,麻黄根收敛止汗;韭菜绿色的部分辛散,而根部偏白的部分则可以止汗。所以体虚多汗者,可以收集一些韭菜根煮水喝,一般水开后煮10分钟,去渣饮汁即可。
现代研究还发现,韭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粗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润肠通便,所以韭菜还有“洗肠草”之称。
所谓“春韭入馔百味佳”,春季可以尝试做一道韭菜盒子。
原料:
韭菜1小把,鸡蛋2个,胡萝卜50克,木耳适量,面粉200克,八珍粉20克,食用油、盐、蚝油适量。
做法:
将面粉跟八珍粉混合,倒入适量水,揉成光滑的面团,饧发10分钟,然后继续揉面,分成等份小剂子,搓成长条。在盘子上刷点油防粘,把小剂子装盘,表面刷点油,盖上保鲜膜,醒面40分钟。把鸡蛋打散,炒成鸡蛋碎;胡萝卜、木耳切碎备用;韭菜切碎后,先倒点油搅拌均匀,然后倒入鸡蛋碎、胡萝卜碎、木耳碎,加点盐与蚝油,搅拌均匀。把面剂擀成长方形,越薄越好,然后包入馅料。在锅内刷油,开小火,把韭菜盒子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还要提醒一下大家,韭菜并非适合所有人吃,阴虚体质的人,体内有热,就不要吃性温的韭菜了;肠胃不好、有胃病的人,最好也少吃韭菜。
春的味道,韭菜知道,如果你和孩子的体质适合,又能接受韭菜的辛香,那么这个春季一定要尝尝鲜哦!
韭菜子是很好的温肾之品,对于先天不足导致的孩子尿床,青春期男孩子的梦遗都有很好的收敛固涩之功。
《本草经疏》有言:“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肝、散滞、导瘀是其性也。”这里的“散滞”,用我们常见的情况来举例就是能够调理“气机逆乱而引起的打嗝”。
经常反胃、反酸,兼见气滞打嗝的成人,可以用25克生姜捣汁,兑入100克韭汁中,一起服用;如果是孩子,可以选择小剂量的韭汁兑到牛奶中温服,辛温理气,可以改善中焦气机郁滞引起的打嗝症状。
抛开“温中”“理气”“补肾”的中医术语不谈,单从蔬菜的角度来讲,韭菜也是应季春菜的不错选择。
它像百合、香蕉一样,具有“高钾低钠”的属性。身体中的钠离子的排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而钾离子却像一个随时需要关注的“熊孩子”,它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我们运动量大,出汗多,排尿多时,就容易造成钾离子流失,会出现精神不振、四肢酸软无力、心慌胸闷等问题,故而,在升发为主的季节里,适当增加自家食谱中“高钾低钠”的果蔬比例,还是有很多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