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究竟,人为什么会提问?提问者为什么会想要提问?要知道,必须在提问者把自己从实际存在中抽离时,提问才成为可能。把自己置于身外,把自我抽离,从外凝视自己,才可发问“这是什么”。这是我们作为人而专有的特权,对动物而言毕竟不可能有。动物只是在实在中生存,而不会发问;它们既无幸福,也无不幸,只是接受到来的一切事物。而我们却懂得将自身置于现实之外的方术,从远处考察事物,提出关于现实的各种问题,并为此感到时而痛苦,时而快乐。当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时,那就不是快乐了,感到痛苦变成了我们的特权。同样,变得安心必须也是我们为人的特权,动物不可能如此。

一个僧人向南泉问道:“三世诸佛有此物而不知,猫和牛却知道,此为何物?此物如何能得?”师父答道:“佛陀在进入鹿野苑之前,对此已知一二。”僧人继续问道:“为何畜生却知道此物?”南泉反问:“你为何觉得奇怪呢?”

这里要说的是,当我们在身外去求“此物”是什么意思时,“此物”已经不在该处了。“此物”活在我们的生命里,提问“此物”时,我们已把它从自身抽离。结果是把自己从自身剥离,游荡在外。这和那个蜈蚣的故事有相似之处。故事说的是蜈蚣一看自己有那么多脚,琢磨着怎样才能足不相缠,按顺序动脚。这样一来,反而一点都动不了了。和这个故事一样,问题和提问者一旦分离,问题真就来了。

把问题从提问者抽离出来这一点,对人们来说,其实是自然的事情。因为我们所到之处,无时无刻不在问问题。同时,还因为不断地提问题,使我们深陷烦恼之境,不能自拔。佛教者的主张正在此处:解答是绝不可能从抽离而来的。要提问,必须要抽离;但抽离并不是寻求解决的关键,相反,抽离会妨碍人们寻求问题的解决。

从提问到解决,这是同一件事。这两者在深层意识上连接成一体时,就算提问者不努力寻求解答,问题的解答也会从这一体性中,自然地显露出来。这时候,问题会自己得到解决。这是佛教者在面对“存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所持的态度。换言之,提问的人停止置身在问题之外,也即是它们两者合一的时候,就是它们回归本来状态之时。进一步说,回归主体和客体尚未一分为二的原始状态时——未分离之时、创世之前——正是问题可能得到解决之时。这种解决并非依赖于逻辑推论证明,而是基于现实中一己的自身体验而来。

这样说来,读者会说:“主客体分离之前,那是神创世之前,我们都还没出生,也就是我们都还没问任何问题之时吧。若如此,我们没问什么问题,当然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解决。不仅如此,神也还没有,没有创世,也没有我们自身;因而也没有问题,一切都归于虚空,觉悟也没任何意义。这不是解决,这更是灭却。”

实际上,这“灭却”是解决之道的据点。到不了这里,就到达不了解决那一步。逻辑学家的“灭却”,在实际的体验者眼里,绝不是真的灭却。在体会了所谓“灭却”后,它即变成一种肯定——亦即是,变作一种正觉而表现出来。

然而令人为难的是,可以想象,在逻辑学家看来,笔者在把读者引向错误的方向,即笔者的引导方法有误,本想把人从迷路中救出来,却反将人引入更深的迷局。但是,其实读者自己在挖掘墓穴,因着逻辑学家所引,被带迷路了。笔者的意图是,把读者从所有提问、讨论、论证等概念的推理中分离出来,使他得到完全自由——从一切分析和争论中脱离而获得自由。提问者和问题成为一体,或者说,他的总体存在成为了包含世界终始的一个大问号时,才有可能获得完全自由。这是属于体验的问题,而不是用来讨论的问题。这也是佛陀苦苦修行、不停思索六年后最终的到达之处。我的主张在下面会作进一步解释,使结论更加明朗。

总而言之,佛教者一味强调的是觉悟的体验。从那里出发,会带来所有问题的解决。不管以什么方式,只要思维上有上述的分离行为,问题决然得不到解决。就算是有什么答案,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答。为何?因为那也是有假设前提下的答案,而不是作为事实本身的答案。根本性的答案,得来绝对不易,它一定是摇动我们自身存在,并使我们感到战栗的东西。 l+jDXL6KwhSD7KgMd+oqPwk80z2We/WjPC6TZHA57l95c84dx1tG5zuRihWn4Z1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