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认为,佛教的教示是以佛陀的“觉悟”为中心铺陈展开的。“佛陀”(Buddha)的意思是“觉悟者”,“觉悟”的原语是“菩提”(bodhi)。佛陀和菩提,两者都含有觉醒、觉知的意思,有着共同的语源“budh”。就是说,佛陀是觉醒者——从相对的、有限的生醒来的觉醒者。它所说的是菩提,亦即觉悟,或是“三菩提”(sambodhi),指的是无与伦比的“完全的觉悟”。

佛陀的教示是以他自身的“觉悟”为基础的。其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普罗大众到达“觉悟”的境界。因此,“佛教是在自己的身外,与自己并无关系”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佛陀是非常彻底的个人体验的主张者。他对其众弟子力说,不要仅仅依从长老和权威者,而要重视自己个人的体验。教导人们为了自身的解脱,必须竭尽一己之力。《法句经》里有这样的诗句:

自身不行恶,身自净。

净与不净俱在己。谁也不能洁净他人。*

*《法句经》165、166( 原文:恶业由己作,污垢由己染,恶业己不作,污垢己不染,清净由自己,何能由他净?行利他大事,勿疏勿自利,善观于己利,不忘失所求。

有人认为,这说法太过个人主义了。毕竟,人在口渴时,手便要伸向水杯。不论是天国还是地狱,没有人会成为我们自身的代理人。“觉悟”,冥冥之中必须由我们自身去体验。因此,对于佛教基于觉悟的教示,弟子们不是囫囵吞枣就可以的;当弟子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细细品味时,这种教示方可成立。所以说,我们钻研佛学,首先必须看清楚,什么是“完全的觉悟”。

那么,佛陀是怎样得到“觉悟”的体验的呢?他如何成就了自己的正觉?与其他印度的圣人、哲人一样,佛陀最关心的,也是如何从生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如何从存在的枷锁中获得自由。只要存在是受限制的,我们就会被它拘束,而拘束造成某种紧张,我们生而为人总处于这种状态中。无论是谁,当他思考人在现世的存在状态时,内心里都会不停地感到要超越这个现实的触动。我们祈求不灭,祈求永生,祈求自由和解脱。关于这一点,佛陀以超越常人的敏锐,穷尽所有的方法,就是为了祈求,从存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样的祈求,或愿望,或冲动,符合人性。就是说,我们从观察自己的姿态,来认识从内或从外包围我们的东西,并产生了一种愿望,要有能力把自己从今生脱离出来。这个愿望如翻译成形而上学的用语,那就是“探究存在的终极意义”。这样的求索,可从以下几种提问题的方式中表现出来:“人生有生存的价值吗?”“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在问这些问题的我究竟是什么?”“为满足我们的为所欲为,世界是由我们的意念驱动的吗?”等等的问题。

一连串的问题,一见似乎五花八门,其实是同一个源头出来的问题。它们都是对生命的终极命运的审视,对存在意义的叩问。这一连串问题变成一个问题:“存在是什么?”哲学家以及关心宗教的人士对于这个问题各有其答案。佛教者,特别是禅学者,给出了他们独自的答案,该答案与哲学家及宗教人士的答案不同,后者通常是对呈现的问题,寻求客观的解决;遵循问题的原型,问题怎么提的,他们就怎么去回答。

然而,佛教者则会到达提问的根源处,叩问为什么必须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对“存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他们不会原封不动地提问,反过来会尽力到达提问者本身。如此,这提问已不是个抽象的东西,而是提问者这个活生生的人的出场。此人身上有跃动的生命,他的提问也同样如此。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抽象的、脱离人性的问题,也不是超人性的问题,而是生动的、与提问者直接连结的问题。弟子问“佛性、存在是什么”时,师父反问他“你是谁”“你从哪里拿来的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途径去逼近答案。又或者是师父叫弟子的名字,弟子答“在呢,师父”,师父沉默片刻,再问“明白了吗”,如果弟子不明,师父便做出裁决:“这个笨蛋。”

不使问题离开提问者半步,这正是佛教所走的途径。两者若相离,提问者将永远得不到答案。 WXMt9YYHiSDBcF62dyj1W059SWrYRJ6QFi1bjHA1h9zw2zflc/urwljcj8TvyE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