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关于禅

在佛教中,禅*是传承其精神、得其精粹的一个派别。它的精粹就在于体验佛陀成佛得悟(bodhi,菩提)的过程。因此,它对佛陀长年漫游时的说教和说法,拒绝盲从。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或文字,不过是用于指示佛教者生活的起点与终点目标罢了。

*梵语“dhyana”的发音与“禅那”相似。取其省略形式。

据传,禅学发源于印度,公元六世纪初年由菩提达摩(Bodhidharma)完成并带来中国。但事实上,禅的起源是在中国,由被称为禅宗六祖的慧能(638—713)创始。他把重心从禅定转移至般若(prajna),主张智慧的唤起,事实上,形成了后世广为人知的禅学基础。虽然可以说是禅定导出了智慧,但禅定却不能认作是禅的目标。为什么呢?因为禅的最终意图,正是在于把智慧从深眠的意识底部唤醒。

与智慧相对的,是知识(vijnana)。若说知识指的是我们相当有限的一些知识,那么,智慧就是我们最高级别的直观力。在慧能所在的时代,他反对通过静心禅定而谋求精神专注的偏颇的大众潮流,强调智慧的觉醒。就是说,慧能在佛教的历史发展中,掀起了一场革命。

在印度的哲学思想里,龙树的中观学派指出,“智慧”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以直接透视“空”(sunyata)为基础的。但是,中国禅与印度哲学思想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毫不关心对离开有限的现世进行抽象的、形而上式的思考这一点。禅的这个特色,从其“问答”的形式来看显露无遗。禅的问答通常直接从生命出发,不容诸如思维和表象等作用的介入,而直接与生命本身发生碰撞。因此,禅学呈现出来的是一副活泼生动、充满活力的面目。

禅的问答里,并不涉及有关神、救赎、启示、罪、饶恕等宗教或精神上通常提出的问题。这个缺失甚为显著。如果禅与我们精神上的欲求毫无关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智慧的觉醒有怎样的意义呢?禅能在刷洗碗碟中找到救赎吗?耕田时,或是卖东西时,能找到救赎吗?赏花之时,互相问候的时候,能得到什么启示吗?像某些神僧,时而莫名其妙,大喊大叫那样,能得到解脱吗?禅学总是拒绝讨论、立说、说教,或尝试解释。反之,禅说,从自己身上提出来的问题,就从自己身上找出其答案。为什么呢?因为答案总是在提问之中。神僧有言:“我说的话,那是我的,不是你的,也不可能成为你的;一切必须是从你自身中发起和成就。”

禅强调智慧必须从自身所生,这点令人深思。禅并不是对佛教从头否定。相反,禅正是在佛教的框架中心处存在。它所教导的主要有两个要素:智慧及慈悲。确实,禅也强调佛教体验中慈悲的一面。而慈悲呢,总是在为其同胞兄弟——智慧的到来助力,从中生出了各种妙用功夫,成为了创造的源泉。

有一位僧人问他师父:“体验到觉悟之前的人,是怎样的人?”师父答:“跟我们一样,普通人。”“那么,觉悟后又如何?”“灰满头,土满面。”僧人进一步问道:“这究竟结果却是如何?”“也只是这样罢了,没啥大不了的。”师父这样回答。

“灰头土面”是典型的禅的表现——一个禅者,为了人类的幸福,一步一步,终其一生竭尽全力的意思。“吃茶去”——这句有名的话,也是禅者对关心社会的一种禅式表现。禅与佛教其他宗派一样,慈悲和智慧,如同车舆的两轮,共同发挥作用。

有一个僧人,他向雪峰(822—908)告了假,去访灵云和尚,问道:“佛陀出生之前的世界是如何的?”灵云把拂尘(本来用于赶虫子的工具,现在成了一种宗教道具)立了起来。“那佛陀出世后的世界又是如何的?”灵云又把拂尘竖起来。这个僧人回到雪峰处,师父问他:“怎么如此早归来?”僧人把见灵云的前后,全般不解等事由说了一通。雪峰说:“那你问我。我来教你。”僧人重复了同样的问题,雪峰又把拂尘竖了起来。第二个问题一问,雪峰把拂尘扔了出去。这时,僧人对师父行了一礼,师父打了僧人一下。就这件事情来说,拂尘的使用是智慧;师父的一掷一打,则是慈悲。

禅在中国,于唐朝(618—907)、宋朝(960—1279)最为昌盛。及至明朝(1368—1644),开始出现式微的征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诸国对禅的关注度有了提升,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对日本人的生活及其文化不断加深关注的反映。也许只有在日本,禅学作为生活、生存的力量,流传至今,仍然健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今天,其皈依者还达到了四百五十万人众。 mAOZqVbsZfShE1CshW8p5RFiFGO80ysdnV+5+LABWx1vxFAUbMfHehqB6wA9r2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