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与世界对话的东方人——铃木大拙

三十年前,笔者有缘,在工作之余的周末,常常坐上横须贺线火车,在北镰仓站下车。横穿几步越过铁轨,眼前就是圆觉寺——一个临济禅宗的寺院。而它山门斜对着的,就是规模稍小的东庆寺了。东庆寺,是许多日本文豪的永眠之地,有缘人或在喜爱的作家墓前小坐,轻浇上清泓一瓢,也是欣然的片刻。笔者那时在耽读小林秀雄的作品,到东庆寺也是去谒拜小林。但去多了,发觉自己常常在一座碑前伫立——那是铃木大拙居士的墓碑。在一侧的小山岗上,就是他创立的松冈文库。笔者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阅读铃木大拙的佛教著作的。

作为一名佛教学者,为了东方的禅学得以在西方传播,铃木大拙很早便用英文进行有关禅的写作。怀着东方与西方通古同今的梦想,他开始了前所未闻的事业,一生著作等身,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被誉为“世界禅者”。

1870年,铃木大拙(本名贞太郎)出生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排行老四,家里是旧制藩医。幼年丧父的他,家计贫穷,高中时代就退学,当了一名英语教师。为了有机会进一步深造,大拙来到了东京,经同乡和同年级同学西田几多郎的推荐,进入了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西田日后成为现代日本的大哲学家,开创了京都学派。

大学在学中,大拙跟随日本明治时代的临济宗神僧——今北洪川,在镰仓的圆觉寺学习禅修。洪川圆寂后,他又随圆觉寺住持释宗演,继续参禅。现如今英文世界里,禅,被称为“Zen”——正是释宗演禅师,最初把这一词语传入欧美。

基于“大巧若拙”一语,宗演为贞太郎起了“大拙”这个居士号。在圆觉寺禅修时,大拙遇见了同在该寺参禅的美国人比阿特丽丝女士。日后,大拙41岁那年和她结婚了。

缘于宗演的介绍,大拙27岁赴美,在一位东方学学者所经营的出版社,从事有关东方学的书籍出版、翻译等工作。在滞留的11年里,他把《大乘起信论》等著作翻译成英文,同时,也用英文写了几本关于禅的著作,对禅学和佛教在西方的广泛传播,做了很大贡献。

39岁那年,大拙回到了日本,还是住在镰仓圆觉寺。后来,他搬到京都,任大谷大学教授,创立了东方佛教协会,还创办了英文杂志《东方佛教》。这本杂志一直到现在,还在出版发行,可见其影响之大。

在学问研究的领域几十年,到处可见大拙辛勤的身影。一直伴随身旁的比阿特丽丝,在他69岁那年离开了这个世界。大拙在悲痛中,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要做的工作,于1941年和东庆寺的住持一起,创立了专职研究机构“松冈文库”。1950年到1958年间,他再度赴美,作为客座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大学教习有关禅的思想,使禅学在美国社会得到了相当广泛的传播。半世纪后,影响世界的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酷爱禅学,算来也是大拙的隔代弟子吧。

88岁那年,大拙回国,继续追求在学问的道路上,直到1966年,他95年的人生舞台,大幕静静地落下了。

铃木大拙把一生都投入到禅的研究上,不遗余力地向西方弘扬禅宗的佛教思想和文化。他基于自己实际开悟的经验,运用圆熟的欧美语言,将禅的思想嫁接其上,毕其一生,专其一事,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初心究竟是如何的呢?

他说道:

与西方相比,虽然西方的优点我们必须学习,但东方也有数不清的优点,也必须要让西方人知道……特别是在哲学和宗教方面,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工作的动机。

东方和西方,是思想和背景不同的两个文化圈。大拙怀着传扬禅文化的使命感,学习西方的语言,并把“不立文字”、排除语言表达的禅学,以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加以阐述。他写了120多部著作,其中30多部是英文著作,为的就是在两个文化圈之间搭建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他又说:

语言就是语言,没有在它之上的东西。语言描述不符合事实时,我们就要抛弃语言,回归事实。逻辑在实践中有用处时,就利用它;没功效时,或超越了一己的境界时,我们就要停止使用逻辑了……

东方的心,就是“无心”,天地相连,到无限处也不分开。西方则是二元世界,那里存在对立,一方以力支配另一方。

大拙说出了他的结论:

草木不说只有我是真正的绿色,而排除其他;各有各的绿色,应该是自己的绿和其他的绿一起,绿尽漫山遍野,直到天际。

大拙就是抱着这样的初心,驰骋在与世界对话的梦想里的。

禅宗是推崇个人主义的,除了我们与精神相关的活动,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在中国的禅者看来,对超乎人类经验和需要洞察的事物来说,语言只能说是思想的负担。他们渴望与事物的本质直接交流,外在诸相对他们而言,是觉察真实的障碍。禅宗的“不立文字”,正是就此处而言。禅在中国,强调一己的独立体验,“教外别传”。

这在一般人来说,除了期待顿悟之外,难以遵循渐修的方法。中国禅学走向世界,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困难。它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行走,但在西方的天空上,却只是颗遥远的星星。即使到了十九世纪,除了东亚以外,似乎还没有一种西方的语言,对禅学的教义进行过充分的阐述。

十九世纪末,铃木大拙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困境,他要打破它。禅,主张心外无物,只有贯穿对立的两极,才能获得真理。大拙有自身开悟的经验,从一己的经验出发,重新运用异国的语言和文化去诉说教义,此时语言就有了特别的角度,它直入人心。大拙此举,正是试图将“禅”的思维方式,借助西方人熟悉的观念表达出来。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努力理解为宗教推广的努力,铃木大拙如此努力地弘扬禅学,是因为他看到“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离大地”“机械文化套在现代人身上的铁锁越来越紧”。西方的现代文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精神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空虚感。在大拙看来,当我们的精神开始越来越追逐外物时,心浮气躁,使得我们渐渐失去了接地气的稳定与平和。而禅因其对于身心的洞察和认识,不失为现代文明的二元对立世界中的一服良药。从这点来说,铃木大拙是西方文明的反思者和对话者,他用“禅”的观念,对西方文明的思想困局,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如此,禅这一片有生命的叶子,从中国南方的一条小溪,流向了东瀛,又承载了外邦的智慧,流入太平洋,让世界看到了东方生命的颜色。

禅风西渐,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工业化、信息化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物质生活大为丰富的前提下,人们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大行其道,而在精神上,他们依然面临着莫大的空虚感。于是,大众开始寻觅更直接易懂而实用的观念,用以安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那颗焦躁不安的心。对物质主义的不满,使许多人重新思考清贫的意义,从传统文化中寻根,以此平衡这嘈杂而易于失控的生活。“禅”,正是属于这样的传统文化的系谱。

禅在千年之前东渡日本,百余年前传入欧美。文化和思想的翻译殊非易事,铃木大拙所表达的都是地道的中国禅宗观念,但他借鉴了日本禅所消化的精粹,又借用了欧美文化和语言加以解释。对于当代国人而言,即使那仿佛是异乡的舶来品,但其中也融合了异文化的花香,而禅的本质,却如定海神针般,全然没有漂移半分。我们完全可以敞开胸怀,去迎接这个满世界兜了一圈后,归来的故人。所幸的是,我们仍然能一起沟通和重温祖宗的思想,并且,因了故人身上五湖四海的见闻,得以不断地增加对这个世界的新知。

读铃木这本禅的著作,我们会欣喜地发现,古老的禅经历千年漂泊,洄流归来,仍是那个少年,生机勃勃。在这纷扰的世界里,它一样给人以温暖清新的慰藉和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

本书的参考文献包含诸多的佛教典籍以及其他经典文献,引用了其中的经文或语句。关于这些典籍的引述和相关注释,在此略加说明。在本书中,“*”所标是原著作者铃木氏所作的注释。页中脚注是译者所整合添加的注释。为了方便读者查阅,还有一些括注也为译者所加,用不同字体字号标出,以区分原文括注。另外,本书引用的佛教典籍的出处和简介,参考网络上的内容,整理在书后的“主要典籍一览”里;书中的引述则一般使用该文献的略称。这样一来便于阅读,二来可使排版更为清晰。

最后,对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雅众文化方雨辰老师和各位编辑老师们表示感谢,并向翻译中一直支持我的家内吴琦女士致以深深的谢意。

高海阳
2020年7月 wcq0+NKfOetBYKwhJc7Cfus65rD/wSaiLQi0nq4U+1DKkE1xm7/pYTLSoStGi3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