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1840—1894年作为近代上海社会变迁轨迹的启动阶段,那么在此期间上海曾于1842年由传统商埠而跻身首批条约口岸,又于1860年代中期率先在国内步入都市化进程,这一过程在客观上促成了近代中国都市女性首先在上海的形成。”
这些城市女性,已然不再是深居闺阁、足不出户的传统形象,她们走上社会、开展交际并且拥有相对自主的意识。这些妇女生活的新风气,塑造出了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传统中国对两性的活动空间素有严格的区别,“足不出户”是中国古代有身份人家的女眷必须遵从的基本规范之一,然上海开埠后,却为女性步入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最早走向社会的职业妇女,并非都是产业工人,一批被社会视为低贱的女堂倌、佣工、女艺人和妓女,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者,而成为最早的妇女职业大军。”
娼妓在中国是个古老的行业,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狎妓一事,女闾之设,肇自管子,以致官山府海之利,盖以待商贾之无家者,使有系恋之思,而无岑寂之感,乃能经营异地,久不怀归,而齐因而强且富,此正羁佐之权术也。后世袭其法,乃置营妓以待久戍之军人,亦此意也。六朝以后,浸为滥觞,文人骚客,寄与欢场,毫不为怪,至于教坊歌舞供奉宫廷已极盛矣……唐宋以来,虽不以狎妓为讳,而以风云流则有之,以云立品则亦非所尚也。至于圣朝,则尽除教坊没籍之令,于是官妓绝迹,而所有者皆为土娼矣”
。至清朝时,官妓被废除,所有娼妓皆为土娼。
上海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源源流入上海的女性流民,为娼妓业提供了庞大的从业人员。流民,多是因对迁出地的生存状况不满而迁出,然迁至上海后,因工作机会有限,特别是女性,传统的教养方式,使其无以为生,或为家族所卖,或为人拐卖,或为生活所迫,终致沦入娼家。而上海租界管理局的纵容,又使得娼妓业呈任由发展之势,短短二三十年间,“女闾之盛已甲于天下”。
近代上海的妓女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她们是最先进入都市消费市场,从单一的被买卖的商品,发展成为兼有商品独立经营者身份和学做生意的女人。”
娼妓业的兴旺发展,已然使此行业成了职业化的行业,不仅从业人数众多,有档次之分,且妓女与嫖客之间买卖关系明确,商业色彩浓厚。
上海妓女人数之多,人们动辄以妓馆成千、妓女累万而议论,“妓女之流何代篾有,未有如今世之盛。然他处不过论十论百,犹僻处于背街曲巷,稍知敛迹,骤然过之而不觉,未有如上海之盈千盈万,遍于大市通衢”
,“沪上烟花之盛,可谓超秦淮、驾姑苏,甲天下矣。按沪上为四方贸易聚集之区,无论文人学士、巨商富贾,与夫店家之伙友,极而至于佣工仆隶,并皆驰逐于花柳之场,趋之如鹜,甘之如饴”
。
妓女也有优劣数等之别,“品流不齐,自长三而下,有么二,有住家,有野鸡,有台基,有花烟馆”
。“上等俗称长三,陪观剧洋钱3元,宿又3元,凡游冶客宴于长三之家,一席之费13元,若30元则不过二席有奇”
,“为书寓销金之窟,局面辉煌,虽入其中者不少轻薄少年、狎邪浪子,而豪商巨贾、达官贵人亦或于此会衣冠,讲酬酢焉”
。“中等称么二,陪吸鸦片烟一二口,洋钱1元,宿又1元”,“至于花烟馆和野鸡、台基则属于下等,乱头粗服,列坐门前招人入室,人苟给以银蚨1、2角即可,横陈一榻呼吸烟霞,调笑轻狂,了无禁忌。”
不同档次的妓院,以客人身份的不同,而有相应的顾客群,“分门别户,迥然不同,所来往客亦各从其类”
。妓院与顾客之间买卖关系明确,商业色彩浓厚。“真情未卜有还无,别号由他信口呼,最是缠头常逼索,催人竟似吏催租”
,“心上浑如压石头,囊中金尽便生愁,踵门借贷都回却,且把妻房首饰偷”
。上海妓女待客,“视银钱多寡,为恩爱浅深,囊槖既空,辄加白眼”
,如若顾客欠款,则免不了被“剥去衣衫无处躲,小阴沟后大阴沟”
。
上海休闲娱乐业的发展,也为女子的谋生,提供了另一条出路——女艺人。唱书,也称说书、弹词,以说为主的叫“大书”,称平话,或评话;以唱为主的叫“小书”,即后来的评弹。
平话,最早专由男性从事,“道咸以来,始尚女子,珠喉玉貌,脆管么弦,能令听者魂销”
。开埠后,茶楼为了吸引顾客,乐于请说书艺人来摆场,以说为主的平话,因其视觉效果欠佳,逐渐被评弹所取代。而女弹词往往更具吸引力,致沪上书场专约女唱书,“以弹词为职业者,亦以女子为多”
。
表演形式由以说为主向以唱为主的改动,艺人角色由男性到女性的变更,无一不是为了适应市场的要求。也正是在这种需求下,女唱书兴起。“蹴居上海者为最多,名曰女先生,所说之书不外乎白蛇传、倭袍传、玉蜻蜓、双珠凤、落金扇、三笑缘诸部,登场炫技曰场唱,任人环听,青蚨半百焉。”
至19世纪70年代,女唱书已发展成为一个兴旺的行业,有自己的行业公所与行规,“向者词场诸女,皆有师承,例须童而习之。其后稍宽限制,有愿入者,则奉1人为师,而纳番饼30枚于公所,便可标题‘公寓’”。“自书寓众多,于是定每岁会书1次,须各说传奇1段,不能与不往者,皆不得称先生。”“场中说书时,遇熟客,例索包筹,须纳番洋1元。”
至80年代,唱书已是极盛,论茗时也需唱书助兴,“有约申园共品茶,匆匆登座弄琵琶,曲终便下歌楼去,门下盈盈驻马车”
。
“书寓之初,本禁例綦严,但能侑酒,主觞政,为都知录事,从不肯示以色身”
,标榜“卖艺不卖身”,然后期风俗已坏。“现在之女唱书,非从前之身分(份),出局陪酒一似妓馆,是以亦有茶会之名目,实娼妓之一流也。”
又如报道,“查得某茶馆有女唱书2人,在彼弹唱淫词艳曲,立拿到案,各掌颊50下,次日押令游街”
。
约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女伶也出现在上海戏园,同时期的花鼓戏、“毛儿戏”也出现了由女艺人组成的戏班。花鼓戏虽因其了无禁忌,“以真女真男,当场卖弄,凡淫艳之态,人所不能为暗室者,彼则化日光天之下,公然出之秽亵之言,人所不忍闻于床笫者,彼裯人广众之场大声呼之,其忘廉丧耻较之古人裸逐相去几何”
,曾被禁止,然终因符合市民的世俗口味,一直延续下来。
女艺人的出现,是顺应都市娱乐业发展的结果,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也给流入上海的女性提供了新的谋生出路。
女工是近代上海出现稍迟的职业群体,上海开埠二三十年后,一些工商企业才开始招募女工,女工最早出现在茶栈、丝栈,后发展到缫丝、轧花等轻纺工业,再后来其他一些企业也相继雇佣女工。
女工早期出现的行业,多要求精细作业,女工有天然优势,“妇女任劳、有耐心,没有专门技术,容易受支配,在机器房里可以成天坐着,不断地工作,不断地生产,而成绩比男工好,因此,男工被排挤了”
。如“师傅教妇女所缫之丝,经汽水缫治则色鲜而丝柔,经女工缫络则缕细而质净,丝既佳则价自可稍昂,市场亦因之而广”
。且女工工薪低廉,“若使雇用男子,恐所给不丰,向往者必然廖落”
,怡和纺织局,“有缫车100部,最初全用男工,但不久即招用女工以代男工,工资仅为男工的三分之一”
。
女工生存条件恶劣,为女工者,纯属贫家妇女,“朔风凛冽啼饥号寒为生计起见,势不得不出外工作,各工厂定规甚严……距离工厂较远者,每晚4点许即须起身梳洗,粗具夜食往外行走,仍在明昧之间,是以攫物强奸之事层见迭出”
。但因其不用出卖色相来赚钱,贫穷人家女子亦争做女工。“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联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
1893年,“上海一地,有15000或20000妇女被雇佣,从事清理禽毛以便载运出口,清拣棉花与丝,制造火柴与卷烟”
。据1892—1901年海关报告称,上海已有28家缫丝厂,拥有缫丝机7800—7900部,雇工1.8万—2万名。当时一家大缫丝厂的女工工人为丝间20人,缫丝470人,扯吐40人,选茧100人,合计630人,占全厂工人57%以上。另据1924年前后工部局的调查,“上海工业系统雇佣工人为168815人,女性为120946人,其中不满12岁的女童工为17705人。同期,在上海雇佣劳工总数中12岁以上的女工占57%。可见,女性在上海劳工队伍中的多数地位已确定无疑”
。
1925年《生活》杂志曾对上海女子的职业进行了分类,认为属于高级的,有银行经理、教员、洋行打字、书记、医生;属于从事体力劳动做工的,有织布、摇纱、摇黄丝、做花边等;而诸如喜娘、收生婆(接生婆)、推拿小儿的女郎中、剃面、念经婆婆等,则需能言善辩,靠拍马屁吃饭,被社会认为是下贱的职业;属于艺术的,有唱书、新剧家,拍影戏的明星等;妓女、野鸡、白蚂蚁(低等妓女的称谓)等虽被认为是非正当的行业,但也能在上海谋得一席生存之地。
可见,近代上海妇女走上社会,谋生自养,成为趋势,并且女性经济能力的增强,对其活动空间和见识的扩展,也有诸多裨益。
开埠之前,上海女性向少出游,“吾乡农妇向端庄,少女专求纺织良。自设缫丝轧花厂,附膻集粪蚁蝇忙”
。且消闲娱乐场所较少,也无地游玩。开埠后,繁盛的工商业贸易及消费风气的嬗变,对传统观念和习俗带来巨大冲击,并促使其逐渐让位于新的顺应近代经济运作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女子置身其中,身受其惠。
开埠后的上海,不乏茶楼、酒馆、戏园、烟馆等消闲娱乐场所,只是最初进入这些公共娱乐场所的主要还是男子,18世纪六七十年代方才有女子出入其间。
茶楼是最先向妇女开放的空间,“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观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目贻不禁”
。“饭后二三点钟,妇人也上茶馆,年少不妨独行,老年带个女伴”
,也成为生活常态。
妇女入戏园看戏,也渐次成为一种风尚。“上海一区,戏馆林立,每当白日西坠,红灯夕张,鬓影钗光,衣香人语,杳来纷至,座上客当满,红粉居多”
,“里中十朝请昆腔名班演戏3日,游人毕集,粉黛偕来,逸趣横生”
。上海一埠“戏馆林立,每馆客座不可以数计,士女好游者,一夕之费人人挥金如土”
。
此后关于妇女听书、出游、烧香等活动的描绘也越来越多,诸如“小拓璃窗近水楼,美人高座说风流”
,“妆成堕马髻云蟠,杂坐香车笑语欢”
,“妆饰偏工,有女如云庙入红”
。甚至在烟馆里,也可以看到妇女的身影。早在烟馆开设之初,就聘有女堂倌,以之为饵,招揽生意,“有瘾者固欣然愿往,无瘾者亦乐得而尝试之,遂有因而上瘾者,其实皆为贪妇女之色,初非必欲吸烟也”
。但后来出现在烟馆里的妇女,多为自己享乐而来,与女堂倌截然不同,但行为更甚,“女烟客之行径情形则较当时女堂倌尤为不堪入目……女堂倌不过榻傍侍坐而已,女烟客则双枕同眠,一灯对吸,恍观秘戏矣;女堂倌不过来者应酬而已,女烟客则携手而来,并肩而卧,做尽丑态矣;女堂倌不过略致寒喧而已,女烟客则一一横陈,双双归去无非姘头矣”
。“洋泾浜租界地方之妇女,岂已忘其身之为女哉,闺门谨守之箴既未闻见,今且于酒肆、茶坊外日游烟馆矣,夫事之最不雅观者,莫烟馆其间男女横陈,并肩连膝,巫山咫尺,只隔一灯”,引得卫道士们连连惊呼“妇女吸烟而复出入烟馆习之淫陋甚矣”
。
除去这些传统的娱乐休闲场所外,在19世纪新兴的娱乐场所中,妇女身影更是比比皆是。如舞场兴起后,妇女争相前往,“今之女青年竞尚奢华,讲求服饰,一切家务置诸不闻不问,惟往来剧场舞馆,尽量挥霍肆意快乐”
,“社会奢靡,于今为极,大家闺秀,惑于自由平权之泛说,睨视礼教,恣意放纵,以挥霍为豪爽,视放浪为社交,歌场舞榭,恒见若辈之芳躅,习而久之”
。看电影成为新潮娱乐后,“太太们,她们看京戏、看神怪舞台剧看得腻了,于是到影戏院里来逛逛,藉资调节”
。30年代时,“大概头轮外片观客,多富商大贾,闺阁名媛,头轮国片观客,女性多于男性”
。而且从地域上分,还有女性偏爱去的影院,“上海大戏院开映以武侠侦探片为多,因有日侨观众,他们崇尚武士道的缘故;东华大戏院观客以男女学生、商人为多;中央则以闺秀名媛、北里姊妹花为多”
。
妇女出入公共休闲空间的行为,打破了男子把持休闲娱乐场所的局面,是妇女新生活的开端,也由此带来了妇女精神面貌的转变。
近代上海女性在商业化生活的浸染下,经济能力增强且观念得以转变,这促使女性消费在19世纪80年代后逐渐形成。
这期间,妓女和姨娘(服侍妓女的女性)起了示范的作用。妓女为了吸引顾客,招揽生意,往往需要在穿着打扮上,费尽心思,以献媚争妍为事,因而大都衣饰华丽,“两行红粉按笙歌,首满金珠玉绮罗”,“衣衫华美习为常,抱布贸丝作大商,几句西人言语识,肩舆日日到洋行”
。上等妓女所住之处屋宇宽敞,“房中陈设俨若王侯,床榻几案非云石即楠木,罗帘纱幕以外,着衣镜、书画灯、白灵台、玻罩花、翡翠画、珠胎钟、高脚盘、银烟筒,红灯影里,烂然闪目,大有金迷纸醉之慨”
。中等妓女所住之处,“有衣饰房榻之类堂子,曰住宅”,下等妓女虽无固定住所,但“有艳服夜游群,拥聚于茶室烟寮,倚婢招人”
。妓女还是时尚用品的使用者,头油、香皂、香水、扇子、镜子等,都由妓女率先使用。“云鬓新编脑后托,时新衣服剪纱罗。倾瓶香水浑身洒,风送芳香扑鼻过”,“钻石深嵌约指空,黑油牙柄扇摇风。个人赠物分明在,排缝鲛绡出袖中”
。
姨娘由于长期身处妓家身旁,协助妓家料理生意,陪妓女出局,耳濡目染,也开始注重装扮。“肩舆出局快非常,大脚姨娘贴轿旁。燕瘦环肥浑不辨,遥闻一阵麝兰香”
。农妇们到上海成为姨娘后,生活往往发生巨大变化,“一至上海,则往住忘其本来。犹是赤黑面色,六寸圆肤之体,一经装束,遂有许多妖冶气,而邪辟之缘亦随人而易入。久废田事,手足不劳,饮食起居渐觉安逸,面黎黑者,亦有时而白晳。头之饰也金若银,身之衣也绸若绫。佣于妓馆则学其放诞风流之态,佣于人家则习其深居简出之风。略一修饰自觉楚楚动人,因而乡间常态有不留分毫者”
。
在妓女的示范下,沪上女性纷纷仿照,“靓妆倩服效妓家,相习成风,恬不为怪”
。进口商品也开始在上海打开局面,据1887年英国驻沪领事贸易报告称:“在上海逐渐得到更普遍使用的外国生产的小商品还有驼毛织品、丝伞、做内衣用的廉价法兰绒、棉织内衣、白手帕和花边。中国这一地区的贵妇人现在也用花边来装饰她们的短上衣”
。到清末,“洋广杂货铺以洋货为大宗,批发店多在南京路、河南路、广东路一带,形成不下百余家店铺的销售网。与女性消费相关的产品大类初期为洋布、印花布、毛巾、羽绸、大呢、被面、雨伞、纽扣、金银线等,19世纪末出现皮革、绸伞、玻璃制品、自行车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商业网络中以经营女性消费为特色的商店已颇具规模,以静安寺路(南京路)、同孚路(石门路)、霞飞路(淮海中路)最为集中。此外,上海有首饰店51家,鞋店21家,美发厅数家。上海女性的消费领域及档次可见一斑”
。
上海的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消费能力也不容小觑。美国妇女杂志曾调查过上海一隅,“无论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每月香水所耗当亦不资,偶入公共场所,则香雾腾结,殆将人人为香妃矣”
。中产之家,女子一年所耗费之化妆品,为数已属可惊,“所花费香水67.5元、干粉58元、脂膏9.8元、肥皂26元、粉纸粉布12元余、香腊(女子不一定用)7.4元,若加上富室及名花优伶,更须数倍于此”
。
显著的消费给妇女带来光彩耀人的形象,是沪上女性塑造新形象的历史性成果,而这种消费,也直接影响女性审美标准的变化。
人生之初,美丑不一,然偏爱美,却是天性使然。对于女子而言,更是这般,女为悦己者容已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谷梁传》云:“妇人……从人者也;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女性不具有与男性对等的资格,只是男性的依附者,既嫁之后,又有一朝被弃或失欢之惧,因而往往更希冀容颜貌美,以此留住丈夫,故历朝历代的女子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寻。
“美”的观念,初甚质朴,崇尚天然。《诗经·卫风·硕人》云:“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其中并没有雕琢装饰的意思。
战国时期,宋玉《神女赋》写女子之美,着重在“秾不短,纤不长”,即体长合度,是所认同的美的宗旨。言女美之大体,则“其状峩峩,何可言极,貌丰盈以荘姝兮,苞温润之玉颜”。分言其眉目则,“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质干之醲实兮,志解泰而体闲”
,歌颂的仍然是女子的天然“美”。
即便是到了汉末建安时期,《孔雀东南飞》中,记有刘兰芝梳妆打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可见依旧未有施朱傅粉的描述。
由此可知,汉代及以前崇尚的是不施粉黛的自然美,然而,并非每个女子都天生丽质,故搽脂抹粉的女子亦有存在。“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一首《妆台论》道出了粉对女性红妆的重要性。
《战国策·楚策》载“郑周之女,粉白黛黑”。《韩非子·显学》言:“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言。”可见,人们早在先秦时期就以黛画眉,增添美色。先秦时期,女子化妆时,惯以“粉白黛黑”,日后工艺进步,原料来源日广,加之多元文化的融合,女子们开始向往“面带桃色”的美丽,胭脂便成为不可替代之物。而关于胭脂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胭脂产生于商纣时期,为燕国所产,马缟于《中华古今注》中,记录“胭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
。但此种说法,受到种种质疑。目前多采用第二种说法,认为胭脂是从外地传来的,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崔豹的《古今注》:“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
之后张华《博物志》载,“红蓝花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张骞所得也”。习凿齿所著《与燕王书》,也记载有“焉支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不?北方采红蓝,取其花,染绯黄;挼取其上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色。吾少时再三遇见烟肢,今日始视红蓝。后当为足下致其种。匈奴名妻作‘阏支’,言其可爱如烟肢也”
。这些著作均采信外来说,若此为可信的话,那么胭脂的使用,当在汉朝。
除去面部的妆饰外,女子对身体的气味也有所要求。屈原在《九歌》中曾描述“被石兰兮带杜衡”,“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纫秋兰以为佩”,“这里的石兰、杜衡都是香草,而芰荷、芙蓉、秋兰无疑是香花”
。可见战国时,女子已知采集天然植物,风干后做香料,“以香其身”。至汉代,经济发达,对外交流加强,不仅打通了陆上的丝绸道路,还开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中国和世界取得了较为广泛的联系,香料贸易从这时起,也被提到日程上来。“今乌桓就阙,稽首译官,康居、月氏,自远而至,匈奴离析,名王来降,三方归服,不以兵威”
,“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香料的来源日广。
足见,至汉代时,粉、黛、脂、香四品,已悉数呈现。此四品历史悠久,用途广泛,为古代女子的化妆史,抹上了浓重一笔,也为中国古代女子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装饰美和色彩美。
到了近代,卫生与健康的观念传入中国,妇女们日渐认识到传统化妆品的弊端。虽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内,粉、黛、脂、香四品,一直是女性化妆的主要用品,但与近代进口的化妆品相比,其弊端很明显,而近代女性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促使她们做出新的选择。
粉,一直是古代女子最重要的一类化妆品,粉的出现,可归功于秦汉之际冶炼技术的发展。何孟春《余冬录》载:“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其法: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此即由醋酸铅制碳酸铅粉法的起源,碳酸铅即是后世所称的宫粉。宫粉的原料离不开铅,而铅有黑、白、青三种之分,三者之中,只有白铅可在空气中直接燃烧、氧化,成锌氧粉,用于制作宫粉。其他两类,还需再经过复杂的程序,进行深一步的打磨,方可使用。可惜三者价值,相去悬殊,白铅最昂,故至明清时期,有投机取巧商人,常以黑、青二铅代替白铅,直接氧化,冒充宫粉,女子们使用后,后患无穷。
青铅氧化后,会形成淡黄色的粉质,并不适合敷面。若换做黑铅,直接氧化,会产生淡红色的鳞状结晶,国人称为黄丹粉,也非白粉,亦不适合敷面,但如若先将黑铅酸化,形成醋酸铅,再与碳酸化合,就会形成碳酸铅,色白质细,状糊如粉,能够冒充宫粉,以次充好。可惜此类白粉,夏季使用,遇汗,则会因硫化作用,而还原成黑铅,黑色的残留物将会依附在皮肤上,形成黑色小点,必须及时用镊子摘去,如果不摘除,或摘除得不及时,则日益加深,终成雀斑。况且铅内含毒,长久使用,会使肤色变青,继续使用,会致皮肤脱落,过量使用,还可能危及生命。《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粉锡即铅粉,乃以铅打成薄片,入甑,用醋一瓶同蒸,化为粉用。今杭城多有此业,名曰粉坊,工人无三年久业者,以铅醋之气有毒,能铄人肌骨,且其性燥烈,坊众人每月必食鹅一次以解之。”
铅毒之害,由此已见。
将青铅、黑铅氧化所得之物用于涂面,非但对美容无益,甚至会危及健康,可即便是使用白铅所制的宫粉涂面,也必须十分注意分量的选用,否则就可能会事倍功半。女子一般涂粉的时间,常在洗脸后,这样一来可以护肤,二来可以增加美白效果,可锌氧粉涂面时遇水,并不显白,而女子们使用时,都尽量多涂显白,于是等到干燥时,锌氧粉、水会因为结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为碳酸锌,呈现得非常白,不仅不美观,甚至于遮蔽了肤色中固有的血色,呈现出一种病态感。因而对于不懂得化学反应的古代女子而言,使用它也远非完善之法。
画眉最初选用的石黛,需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后,以水调和,方可使用。“至南北朝时,陆续有铜黛、骡子黛、青雀头黛等画眉物品传入,这些黛石使用时,直接蘸水,更加方便,妇女们遂逐渐淘汰了石黛。”
可惜这些黛石出产范围有限,而远途运输对古代交通而言,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青黛一物,并无正式制造的机构。
民间女子则会选择廉价物品替代黛石,柳条、火柴成为可选项目。选用以柳尖画眉之法,虽采集简便,所费无几,且具有防腐杀菌功效,但柳条色彩稍淡,颜色显青,不能和眉色一致,效果不佳。选用燃烧火柴画眉法,不仅无杀毒之功,于卫生、健康亦无益,颜色不能持久,而且往往由于下笔力度、肤质柔韧度的差异,画出来的眉形并不均匀,要时时修正、添色,使用火柴画眉也绝非易事。
凡此种种,都迫使女性寻求新的美容之品,而近代进口化妆品的出现,正为迷茫中的近代女子指出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