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创新点和重点

建立在跨学科基础上的电影研究,尤其是电影与城市文化的互动研究近年来较为流行。区分相关诸多研究论著的关键便在于具体的切入视点。本书主要通过速度、空间、性别三个角度探讨电影与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的对应关系。其中,速度所象征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对电影及城市的影响是通过具体的载体——交通工具进行阐释的,这是本书比较突出的部分。在西方都市学中,汽车文化及其对应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的城市文化论著中,则鲜少有与之关联的论述,西方的相关论著也几乎没有译介。本书的第一章《速度的电影表达及文化隐喻》主要通过各种交通工具(火车、出租车、摩托车)、城市中的交通现象(撞车、追车、跟踪)以及对速度的反思较为系统地探讨从电影到现实中,伴随着“自移性” 社会的流动性带来的更为碎片化、不确定的城市生活。

作为人体的机械延伸,汽车制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重新整合地理空间的“自移性”社会,其媒介功能对城市空间的重建与功能分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此,莫尔斯指出:“高速路与其说是场所,不如说是一个矢量。城市化和自移化两个过程一起构成了现代性和城市文化的特征。” 人们的生活空间因为自移化的发达逐渐走向分离和碎片化,一座城市可以分化出无数个卫星城,用于满足对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和激增的居住成本的控制。围绕自移化产生的“自动空间”是现代都市最为普遍的生活景观,便捷地跨越遥远的距离如同神话故事中拥有的神奇力量,形成城市空间、家庭与社会结构不断重组的一股异质力量,“为汽车之便而建设的城市环境已经打破了那些历史上曾经紧密结合的家居、工作、公务和休闲之间的边界” 。《夏日暖洋洋》(宁瀛导演,2001 年)、《在云端》(贾森·雷特曼导演,2009年)、《人在囧途》(叶伟民导演,2010 年)等城市电影都讲述了相似的寓言故事:疲惫的都市人不停地穿梭在天空和地面,像无脚鸟一样四处游荡,却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自移性”使现代都市人重新变成了游牧民族。麦克卢汉天才般地预见到“自移性”在媒介属性上的深入和转移:“汽车完全改变了一切空间,包括使人结合和分离的空间。在未来的十多年里,它还要继续这样做,十多年过后,接替汽车的电子玩意会涌现出来。” 本书第二章第四节便探讨了以虚拟的数字化代码为表征的赛博空间。作为接替汽车机械延伸的电子媒介日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高度模拟现实的虚拟事物打破时空甚至真实与虚假的界限,真实生活和电子幻象的网络交互亦构成城市文化最新的讨论话题。

本书的重点意在解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都市的面貌、都市人的生活体验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在速度、空间层面发生了哪些变化?男性、女性、两性之间的情感关系、伦理关系、性别身份在权力、消费话语不断介入的情况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中国电影如何构建城市形象,城市/社会的变迁在电影中有哪些投射都将得到具体的解答,从而令我们可以更为形象、生动地把握电影、城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 lpCwifb0+Q4V5Lsq3WEuS2Nk/pyjLtkPy1RSH/VeG2Q8YQJe9UWQINYGTxpZSo9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