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催生了电影的诞生,电影记录了城市的形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电影研究中最富有意味的话题之一。城市的动态发展史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踪迹,这使得电影成为呈现、想象、建构城市形象的最为生动的载体之一。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城市,整个社会开始了现代转型,城市面貌、文化生态、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结构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电影用影像的方式捕捉城市景观,城市的变化也为电影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昭示出时代变革的多重话语。在电影和城市之间建立关系,考察电影这一现代媒介折射出的城市形象,同时也从城市—社会的角度反过来观照电影文本的文化解读,并在两者之间建立多元、互动的联系,这是本书的主要研究目标。
电影肇始于城市,其生产—消费的整个过程必须依托城市文化语境才得以实现。城市本身亦是一个充满了复杂、神秘、矛盾、丰富、多元的话语,并指涉着空间、政治、经济、文化、性别、消费等一系列命题的场域。电影激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城市自身繁复多元的形象又为电影的生产、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匈牙利电影美学家伊芙特·皮洛便明确地指出:“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沸沸扬扬的大都市生活新方式和新特点只有电影能够记录下来,并做出灵敏的反应。”
英国电影学者大卫·克拉克也做出了相似的论断:“都市化伴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而来,它不仅直接彰显出人类生活模式趋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更是导致此一转变的重要动力。电影与早先的各类文化形式相比,不光只记载历史、评论历史,它们亦内在于历史变革的洪流中。因此,电影中的景观,既取自步调紧凑的现代都市生活,又有助于形成忙乱、脱序的都市节奏,使它成为社会准则。它同时反映、形塑出新式的社会关系,而此一关系正是在陌生人来来往往的拥挤街道上发展而来。换言之,电影场景不仅记录,同时又影响现代都市所代表的社会与文化空间转变。”
因此,对电影与城市之间关系的考察也成为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比如,从都市文化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电影尤其是早期电影,已经成为近年来电影学跨界研究领域极具热度的选题,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文集《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便强调了电影文化与城市文化彼此映照、对话的互文关系——“此论文集的两个目标:其一,表明电影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新兴文化力量;其二,把电影研究同上海文化史(包括心态史)联系起来。”
回顾中国电影中聚焦城市景观的各个阶段,其中20世纪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以及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城市电影无疑最具话题性,因其充满了“流动性、空间性、动态性、协谈性”
等强调差异性、多样性概念的文本。对于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这一话题,海内外诸多学者采用“知识考古学”的策略,通过尚存的电影文献如报纸杂志、广告、电影说明书、影迷杂志、海报、个人回忆录、影片档案等“历史遗迹”,已经建构起关于上海都市多重文化的想象的样本。不同于已成历史的民国上海电影,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们成长、经历、亲临的时期,记录在影像中的文化场景、时代标记仍然能够和脑海中的记忆鲜活地对接,城市化剧烈转型的变化、颠覆、重构都能在这一时期的电影中找到相应的影像记录。如果说民国时期的电影与城市只能在残存的“历史文物”里经由研究者的想象建立起相互印证的关系的话,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和城市则是在共时的动态进程中进行对话、交流并相互影响。社会文化经历着全方位的转折与更新,时代语境从单一的“政治范式”转向“多元共存的现代化/后现代化”范式,错综复杂的文化意象布满在观念革新、文化重构、历史反思的脉络中。这些动态变化的过程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亦生动、形象地记录在这一时期的电影文本中。而要分析电影与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以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城市电影为蓝本显然比以20世纪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为蓝本更具优势。因此,除了少数几部契合文本分析需要的影片涉及20世纪80年代,比如《小街》(杨延晋导演,1981年)、《邻居》(郑洞天导演,1981年)、《街上流行红裙子》(齐家兴导演,1984年)、《雅马哈鱼档》(张良导演,1984年)、《鸳鸯楼》(郑洞天导演,1987年)、《人·鬼·情》(黄蜀芹导演,1987年)等,文中涉及的大多数电影文本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
本书试图跳出相对抽象或单一的电影美学、艺术阐释的范围,而以转型/变革现象和社会议题为经,电影为纬,通过对具体的电影、社会文本的分析探讨电影与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作为社会建构物的城市和电影如何共同昭示改变和转型的特征?身处城市的个体如何应对城市形态(物理空间)及文化形态(心理空间)的改变?个体又如何在迅捷的技术形态(媒介空间)迭代中面对由信息爆炸所引发的精神困惑?性别主体及两性关系在情感、权力、欲望、消费等多重社会文化变革的影响下与变化中的城市产生了怎样的联系?他们又如何被滚滚时代浪潮改变?从这样的角度切入,可以避免从抽象的理论、单一的题材角度探讨问题,以一种更具社会学意义的发散视角,在“想象”的影像文本与现实文本的比照联系中构建一幅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变迁图景,较为生动地探讨电影与城市之间的同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