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视觉人类学

在人类学国际学术语境中,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也称“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

视觉人类学主要关注摄影民族志、影像民族志以及与视觉再现有关的人类学研究,包括各种演出、博物馆、视觉艺术呈现以及媒体人类学的生产与接受理论和实践。当然,来自所有文化的各种视觉展现形式,如洞穴笔画、雕塑、文身、沙画、建筑艺术、绘画和摄影、象形文字等也都是视觉人类学关注的对象。视觉人类学与人类学的四大分支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和交融。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人的视觉、视觉生理学、多媒体的特质、形式之于功能的关系、某个文化的视觉再现形式的演进,皆为视觉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视觉人类学获得学科独立性,可以追溯到1973年第九届芝加哥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大会通过的《关于视觉人类学的决议》在今天被视为视觉人类学的学科独立宣言:电影、录音带和录像带等影像资源在今天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科学资料的源泉。它们能将我们正在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的种种特征保存下来,留传给后世。

今天这一宣言已赢得世界视觉人类学家的共识,将视觉人类学正式纳入人类学的体系,鼓励人类学家和电影人拿起影像设备,以影像方式记录和表达人类生活的方式记录随着现代化的到来而行将消逝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类学文化事象。

1980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21届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与保存活动图像的建议》。这一建议将人类学影像工作重要性的确立由西方主流的学术界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各层面。会议对影像文献的保护与保存活动作了若干建议:

1.活动影像是各国文化遗产中重要而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生动呈现各国人民文化特质;

2.活动影像是全新的表现形式,具有当代性,且变动不居;

3.活动影像承担记录的基本功能,对历史、文化、生活的记录提供了人类学研究的实证资料;

4.活动影像具有广泛的社会传播性,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成为全世界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也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视觉人类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显学,90年代译至中国,译介为“视觉人类学”或“影视人类学”(台湾译作“影像民族学”)。这门学科一经引入中国,便迅速与中国图像表述系统建立联系,对业已展开的人类学纪录片实践形成学科支持。

视觉人类学的诞生,宣告人类学视觉转向时代的来临。 aISr2+v12TVRraVa5JCd1qIpkAdoq+VzaaNF6ozvsTKwWTTG74XEr4ILuka5QT9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