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开始,我们将对日本社会心理深入研究,试图对其做出更为全面的阐释,并基于日本长期以来社会秩序的特殊性,揭示这些特质的起因。在日本人心理机制的研究中,我们还会不断回答一个重要问题——日本人的一些特质是否与生俱来?无法改变?如何阐释日本社会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质,又取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
我们自然会从日本人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入手,因为这一特质似乎更加符合天性。的确,与大多数民族相比,日本人会更快感知并且迅速适应环境变化。
过去30年的历史见证这一特质的发展。日本倾覆封建制度并非效仿西方,而在于自发觉醒,民众或多或少意识到封建制度无法维护国家完整。在此意义上,日本封建制度的消亡是出于直觉而非深思熟虑的结果。
我与英国剑桥大学福赛斯(Forsythe)博士、戴尔(Dale)博士的谈话中,特别询问他们与日本留学生的交往经历,二人都谈到同一现象:来自日本的留学生极易受到朋友的影响,以至于在极短时间内不仅模仿对方的穿着,也模仿他们的举止和发音。从欧洲度长假归来的日本人尤为有趣,如从法国归来的日本人明显带有法国人的举止与腔调,穿着打扮也颇为法式。从德国度假回来的日本人,举手投足间又流露出德国人的刻板、严肃。若在德、法两国各待上一个暑期,那么他的身上会兼具德、法文化。
日本人的敏感还表现在许多意想不到的方面。一位善于观察的女传教士曾说,自己时常好奇为何顽劣任性的孩子在接受日本教育后,会成为受人尊敬的社会名流。她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孩子犯错后不会受罚,而是遭到嘲笑。在日本,常有人跟孩子们讲,做错事会被人耻笑。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因此,害怕嘲笑对维护道德标准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学启示。在古代,对于拖欠债务的武士,债主可以公开嘲笑;负责为本书打字的日本小伙也表示,自己儿时听过一次演讲。主讲人询问下方的儿童,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物是什么?孩子们给出“蛇”“野兽”“父亲”“神仙”“鬼魂”“撒旦”“地狱”等答案。这些固然可怕,但主讲人告诉孩子,最可怕的是“被人嘲笑”。这场生动的演讲给这名打字员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读到本章节时,他突然意识到,害怕嘲笑深刻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这一心理也在日本青年的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畏惧嘲笑的心理自然让人细致入微地观察周遭的一切:衣着、举止、谈吐等等,并通过模仿,迅速与旁人保持一致。日本留学生对新环境敏感也就不难解释了。这种敏感有利有弊。前文已经提到敏感能够让人恪守道德标准,日本许多极为成功的改革也可能源于该国对国外批评的敏感。
根据传统,日本人在衣着方面相当自由。他们对赤身裸体浑然不觉,致使外国人视日本为野蛮国度。这种指责虽然不堪,却非空穴来风。日本在诸多方面可与他国一较高下,但在社会风化方面,自古至今更似半开化民族。为了应对这一批评,日本明治之初便颁布法令,禁止民众在城市赤身露体。公共澡堂也按西方惯例,分成男女隔间。不过,法令大多在外国人聚居区执行,城镇、村庄约束较少。但不可否认,这些法令颁布25年后,日本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已执行。
另一个典例是日本人对中国台湾的看法。日本政府因其在中国台湾所犯下的罪行,广遭主流媒体抨击。但奇怪的是,日方认为治理不善才会让本国受到国际轻视,仿佛最重要的问题是他国的看法,而非政府的诚实正义。以下摘文更可说明此点:
在日本,许多学校就学生如何对待外国人给予明示。经多方查阅,我挑选以下规定,加以简要说明。
(1)切勿在街道上追喊西人。
(2)礼貌回答西人的提问。若对方无法理解,可向警方求助。
(3)西人无故送礼不得收受,也不可索要过分回报。
(4)西人购物时切勿围观,以免令其不快,如此行为会让本国蒙羞。
(5)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必害怕西人。平等相待、如常交往、不卑不亢。
(6)谨防抱团反对、敌视西人,人之好坏在于言行而非国籍。
(7)与西人交往数年,关系密切,恐被洋风、洋俗所惑,须持警惕。
(8)致意西人时脱帽即可,不必鞠躬。
(9)会见西人须穿戴整齐,不可裸露身体。
(10)尊敬祖先、热情好客,切勿因他人是基督徒而视为仇敌。
(11)周游世界,须掌握一门外语。
(12)谨防卖国求荣。禁止向西人出售日本房屋或土地。
(13)与西人比赛中努力求胜。铭记忠孝是最宝贵的民族财富。
上述规则并无多大问题。但第7条略带狭隘和偏见。正如《时事新报》(
Jiji Shimpo)
指出,禁止向西人出售房屋或土地,荒诞可笑。
日本人的敏感利于社会团结,维护国家利益。这一特质往往使日本人的精神活动与情感活动共时发生。诚然,它在一段时间内会阻碍改革,但之后又会加速变革。敏感让人难以挣脱周围环境的束缚,开始新的征程。这尽管阻碍个人进步,但能够促进社会的宏观进步。在特殊环境中暂时摆脱国家环境的日本人也常会被敏感再度拉回过往的生活状态。日本人很少觉察到这一点,但据我观察,西人同样未曾意识到敏感的力量。
在日本人身上,与外界敏感相关的品质,诸如灵活、适应、(头脑与身体)敏捷、关注细节与精确模仿,反过来又会加重敏感。
相反,中国人缺乏这种特性。比较居住美国一年以后的中国人与日本人,后者在衣着、举止等方面与西人无异,若非身材矮小、亚洲面孔以及蹩脚的英语,极易被误认为是美国人。而中国人完全不同!他们依旧保留鲜明的中国风格,所戴之帽是中国移民的传统样式,衣着虽不似中国本土,但非美式。总之,中国人不会费力迎合周遭的一切,而是别具一格。
因此,我将日本人试图与周围人的习俗和外表保持一致的诉求称之为敏感。这一特质还见于许多细微之处,如梳西式发型,在日本军队、警察、官员和受过教育的人群中,戴西帽、穿西服已相当普遍。洋椅、洋桌、洋灯、洋窗以及其他洋物件同样盛行。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人思维灵活,易于接受新观念与新方法,愿意尝试新事物,接受新词汇。尝试后,若方便、有效、有趣,便会留用。而这种灵活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日本民族善变的内因。他们如此轻松地接受了新方法,以至于被视为反复无常。驻日传教士时常惊叹,几年前熟知的粗犷、蠢笨的男孩如今却成为一位相貌英俊、功成名就的绅士。我相信,正是日本人的敏感、灵活,他们才能快速吸收外来文明。
当然也存在例外。突出之例便是日本人虽购买西人器械,却未因地制宜进行改良。即使在现代日本公立学校的课本中,汉字从未按照笔画的复杂程度排序。他们似乎从未想到简化,不过现在倒有西人正尝试简化汉字。通常,出现这种例外可能源于创造力的缺乏。但笔者认为,较之物质与环境,日本人对个体与人群更加敏感。
本章深入讨论的这一特性——敏感,常被视作由大脑和神经结构决定且每代人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特质。但仔细研究发现这种阐释毫无根据。用这些特性作为无法解释的经验主义事实,既回避问题,又将答案推给充斥着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难题的史前时代。
正是国内环境和社会秩序塑造了日本人的灵活性、善于模仿和对外界环境的敏感。现代心理学家呼吁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模仿对人类进化和社会群体统一所产生的惊人作用。吉恩·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教授
甚至将模仿视为人类进化的基本法则。他指出,模仿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发挥作用,改变人类所有的思想、行为与感受。在人类文明发展当中,鲜少有人思考,多数人只在模仿。
稍加厘清西方文明的发展方式,我们便能确认模仿发挥的主导功用。日本并非个例,它集中模仿西方的特殊历史时期的确引人关注,但模仿之迅速却是特殊历史环境所致。长久以来,日本与世隔绝,在恢复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西方在诸多重要领域遥遥领先。自然法则无情如斯,留给日本的唯一出路便是快速模仿。若古代日本未模仿中国,近代日本从未模仿西方,则国之不存,又焉有独立。
因此,模仿公认的先进文明是日本社会秩序的有机组成与自觉元素,其模仿程度也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
日本与他国模仿的区别在于后者鄙夷异族,不承认也不了解外来文明的优越,仅仅模仿细节。日本却能够发现外国文明的整体优势并希望将其广泛吸收,这就让日本民众拥有了模仿精神,使得模仿成为日本社会传承的一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日本与中国面对西方的显著差异。日本人去西方是为了尽可能地学习所有知识,中国人则不为其左右。日本人的模仿让自身对外界的所有变化极度敏感,永远关注细节并让自己迅速适应环境。相反,中国人不甚在意周遭环境,因为中国人拥有自己的主见。当然,在特殊情况下,若抛弃了华夏文明,中国人也会在衣着、言谈、举止和思想等方面西化。但这种情况罕见。
在日本西化过程中还有一个更加有效的因素,那就是日本封建制度。其显著特征之一是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关注细节、绝对服从、有意模仿、隐秘、多疑等特质都在这一社会制度下得到高度发展。每一种特征都是敏感连接外界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任何新观念或者新习俗若要为日本民众接受,上位者的倡议必不可少。16世纪的基督教和8世纪的佛教之所以被日本广为接受,是因为二者在当时得到权贵的拥护。早期中国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也是由少数贵族和皇帝认可,后被普通百姓接受。因此,日本人的一大特点便是百姓时刻保持与统治者的理念和目标的高度一致,这同样是日本封建制度的性质所致,让国民高度服从统治者并赋予日本独有的外界敏感性。
对上位者细微情绪变化的感知以及相应的灵活调适是日本重要的社会特征,也是原有社会秩序的必然产物。缺乏上述特质之人即便在现实斗争中生存下来,也会在争夺社会地位中一败涂地。于是,敏感与灵活在日本得到高度发展。
纵观影响日本人极度敏感的精神内质,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上述由敏感引发的特征,显然与其固有民族性无关。我们需要在具体的社会秩序与环境中加以充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