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两大阵营”或“两派”之间的对峙或对立,因而这种区分也就具有某种政治与社会的意味。整个新教世界由此分裂成现代派与基要派或者自由派与保守派或者开明派与正统派之间二元对立的局面。以往的以诸宗派和教派为基础的新教模式,转化成由自由派与保守派所组成的两大阵营相对立的新教模式。可以说,自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以来,整个基督新教阵营日益分化成这两个相互对立并处于激烈斗争中的阵营。一方是自由派/主流派的新教,另一方则是基要派/福音派的新教;抑或,一方是主流的、自由派的和开明进步的新教徒,另一方则是保守的、福音派的、灵恩派的与基要派的信徒。人们普遍认为,整个新教世界尤其是在美国,完全分化成这两个判然有别和相互敌视的阵营。这种两极性的分裂,构成整个20世纪以来新教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架构,进而影响到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走势。事实上,由基督新教世界演化出来的保守派与自由派这两大阵营相对立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整个基督教世界牵扯其中。在这种两极对立模式中,有时就连天主教和东正教或其他独立教会也会被包括或牵涉进来。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两派对立理论已成为大多数学者或研究者描述和理解当代新教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和基本共识。美国历史学家马丁·马蒂(Martin Marty)在其于1970年出版的著作《公义的帝国:美国的新教经验》 [16] 中,率先对这种两派对立的情形做出理论上的概括和表述。他将新教阵营内相互处于对立状态的这两派,分别描述为“私性的新教”与“公性的新教”,认为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主导着美国的宗教世界,就像共和党与民主党主导着美国政治舞台一样。“私性的新教”强调的是个人在此世之外的救赎、与被救赎者相对应的个人道德,以及在将要到来的生命中个人所获得的奖赏或惩罚;而“公性的新教”则更为关注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社会命运,更加注重信仰的公共与政治的侧面,因而所追求的也就是一种旨在改变这个世界的社会性的基督教。 [17]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伍斯诺(Robert Wuthnow)在其极具影响力的《美国宗教的重构》 [18] 一书中亦指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美国新教世界里出现一道巨大的裂隙,美国宗教已经被重构成自由派与保守派两大阵营,而这样一种分裂更多的是“在诸宗派之内”而不是“在诸宗派之间”产生的。伍斯诺所谓的分裂,主要指的是宗教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不过,在道德、文化、社会和政治问题上,这两个阵营也分别持有相应的自由或保守立场。最近,美国宗教社会学家詹姆斯·戴维森·亨特(James Davison Hunter)广泛探讨了美国文化中的这种两极性发展。亨特在《文化战争:界定美国的斗争》和《在开始射击之前:在美国文化战争中探求民主》这两部著作中 [19] ,将当代美国人看作分裂的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并且认为这两个阵营之间关键性的分野之处,就在于文化或道德权威的问题。“正统的”一方坚持的是“一种外在的、可界定的和超验的权威”;而“进步的”一方所追随的是“当代生活的普遍通行的预设”。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这种两分法提出不同的见解,认为这种二元对立的图式并不能正确无误地描述近年来在基督新教世界所发生的真实情形,认为这种两派对立的二分法是对极其复杂与多样性事物的一种简单化处理。譬如,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弥赛亚学院(Messiah College)的道格拉斯·雅各布森(Douglas Jacobsen)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行了一项名为“重新构成核心之方案” [20] 的研究,提出在极左与极右这两个极点之间还存在一片广袤的中间地带,亦即存在为数众多的既不属于极端保守阵营又不认同于极端自由派立场的中间势力。
不过本文认为,这种以存在大量中间势力的事实来质疑传统二元对立论的观点,其实只不过是对同一现象做出不同视角的解释而已。与传统两分法相比,这种解释将分属于同一个连续渐变体两端的为数不多的极端分子与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势力分割开来了,而不是将所有这些立场看作属于同一个连续体上的具有连续渐变性质的模式。前一种立场将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分子看作一个独立的群体,而后一种见解则将这个中间群体看作或者与极左或者与极右立场相比要较为平和、或者隶属于左派或者隶属于右派阵营的势力。本文认为,雅各布森等人所持有的那种解释尽管也能够勉强讲得通,但与传统二分法相比要显得更为牵强一些,并且在理论和现实中也更为不可信一些。事实上,雅各布森等人所倡导的三元并立模式必须在先前存在的二元对立模式基础上才能获得有效理解。更有甚者,对于西方有些人来说,这种将基督教世界描述为两大阵营对立的观点,也许是对更加复杂多样的现实的一种有些简单化的处理。但对于正在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基督教世界本来面目的中国学术界来说,却有助于打破原来将整个基督教笼统地看作铁板一块的那种理解模式,有助于更深入、更准确地认清当今基督教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