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新教内,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范式转变:以传统宗派为自我信仰身份认同界限的惯例,逐步让位给以神学立场来界定自我身份认同和归属的做法。自从“启蒙运动”以来,传统基督教信仰在现代精神压力下,围绕着面对现代精神的态度和方式而产生深刻的分化。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基督教世界特别是在北美和英国等地区,逐渐分化成自由派、基要派和福音派这三大阵营。
一般认为,自由主义神学肇始于19世纪早期的德国神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 E. 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出于护教学考虑,为了弥补在当时越来越明显的传统基督教信仰与现代知识和理解之间的裂缝,而将基督教信仰与人的某种处境或某种经验感觉关联在一起,试图以某种能够为现代知识所把握和理解的经验或理智素材来重构基督教教义和神学,来阐释和把握基督教信仰的神启和奥秘。这就将现代神学引向一条自由主义的途径,成为现代神学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其后自由主义神学取得强劲发展,分别于19世纪晚期在西欧和20世纪早期在北美达到鼎盛时期。这种强劲发展态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转呈下降之势。继施莱尔马赫之后,在这一阵营内涌现出一系列著名神学思潮和神学家,譬如阿尔布莱希特·利奇尔(Albrecht B. Ritshl)、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约翰·希克(John Hick)、约翰·科布(John B. Cobb)、戴维·特雷西(David Tracy)等人,都是曾名噪一时的自由派神学家。
大体说来,“自由派神学”(以“自由”地对待基督教传统而得名)或“现代派神学”(以积极地面对“现代”世界做出调整而得名),为了迎合当时社会文化中实证化、理性化与世俗化的趋势,积极以“时代精神”来重新诠释传统的基督教教义。在神学里,它所指的是这样一种运动,亦即试图使神学对现代经验、世界观与标准,特别是对其他学术性学科的贡献保持着开放性与适应性,并倾向于强调宗教经验、历史意识,以及在重新恢复基督教中摆脱传统教条与框架的束缚。所以说自由派神学是依据现代哲学、文化与社会实践,致力于影响基督教实践与教义的神学。在多数自由派看来,上帝的特征就是完全的仁慈,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罪不会使人与上帝产生疏离与隔阂;甚至在人自身之中就存在“神圣因素”;人在内心深处都是良善的,所需要做的只是鼓励人们去发扬这种自然的善;至于耶稣基督也不再是道成肉身的神,而是成为人的完善的导师和道德楷模,人只要向这种楷模或榜样学习就能获得救赎;“上帝之国”在这个世界上通过人的努力就能够实现;基督与人的差别不再是绝对的、无限的;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差别亦不再是绝对的;《圣经》也不再是绝对无误的神圣启示的记录,而是包含历史与事实性错误在内的人的宗教经验的表述。
由于自由主义神学提议在宗教与时代文化之间应当具有一种更加密切的联系,并常常利用和依赖于某种盛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来建构其神学,所以这种形式的基督新教(尤其是在德语地区)也往往被贬抑性地称为“文化新教”(culture Protestantism)。“文化新教”由于反映并认同当时当地的文化规范,所以没有什么充足的基础和依据来省察和批判那种文化。虽然自由派神学总是竭力使自己向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和价值看齐,但任何文化都永远是一时一地性的,并总是处在不断变易之中。这种以文化规范或“现代世界”为导向的“文化基督教”所具有的内在致命缺憾,在法西斯掌权时期的德国,已经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留下惨痛的历史教训。
而基要派正是作为对这种自由派倾向的一种反应性和抵制性的神学运动而出现的。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北美传统基督教面临着来自教会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在教会外部,科学、理性以及世俗化的影响渐趋增强,现代化趋势的增强使得原有的宗教观念及神学教义的合理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怀疑。实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对圣经的权威性构成直接挑战。在教会内部,社会文化的时代特征已引起日趋明显的回应。一方面,自由主义神学取得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圣经研究领域中的“高批判”原则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严格说来,圣经批判中的“批判”,原本只是意味着探究和考察而不是评判。 [14] 然而所谓“高批判”原则的出现,使得这一学科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原来的圣经批判,即所谓的“低批判”仅限于对圣经文本的比较研究,以尽可能确定最初、最好的文本。而现代“高批判”原则却将这一研究扩展到对《圣经》文献的来源以及《圣经》各卷经书的历史背景中去,进而试图依据某种主客观标准或哲学预设来对《圣经》内容做出某种评判,从而使《圣经》的权威服从于世俗的或人为的标准之下。这在注重《圣经》神启默示性的正统基督教看来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简单地讲,基督教基要派主要是指20世纪初期产生于北美的一场维护和促进历史的、保守的、以《圣经》为核心的正统基督教的超宗派性神学运动。它是对自由主义神学、科学进化论以及《圣经》研究中高批判原则的、充满好斗精神的反应性抵制与拒斥。保守派希望通过肯定一些“基要性”传统教义,来抵制自由派神学在各主要宗派教会内的蔓延。基要派认为,自由派或现代派属于神学上的异端;而自由派则将基要派讥讽为在神学信仰上是原始守旧的、反理性的以及蒙昧主义的。彼此的争执与分歧在20世纪初渐渐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1925年在美国田纳西州发生的“斯科普斯审判案”,即俗称的“猴子审判案”,标志着基要派发展史上的一道分界线。之后,遭受挫折、失败与屈辱的基要派逐步撤离社会文化与宗教生活的主流。可以说,“斯科普斯审判案”是那个年代科学与《圣经》最后的对抗,并以《圣经》的失败而暂告一个段落。 [15]
这使得许多原有基要派联盟中的成员,开始从主流教会以及更大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撤离出来,形成一种保持传统信仰却与时代精神相左或隔绝的亚文化机制。起初,基要派不过是各种不同宗派团体中坚持圣经基督教的信徒的联盟,他们中间既有加尔文主义者,也有阿米尼乌主义者;既有末世论的非千禧年主义者,也有神定时代论者;既有教会政体的圣公会派,也有公理会派,只是出于坚持以《圣经》为核心的传统基督教观念,才使得他们形成跨宗派性的神学联盟。在面对自由派或现代派神学的影响已无能为力之际,他们转而开始强调精神信仰上的纯洁性。这样,分裂与撤离就成为他们行动的首选策略。他们不但自己从主流教派中撤离出来,而且还把那些也坚持以《圣经》为核心却选择继续留在主流教会中的保守基督徒看作“妥协者”,而同样予以猛烈的批评。“不妥协、不宽容、不合作”成为基要派的代名词。
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温和保守派和基要派阵营内部又涌现出一股新兴势力。他们不满于现有的“孤立”与“隔离”方针,而主张在更大程度上实施文化、神学与教会的社会参与。这股新势力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神学家为核心,在40年代初期形成一种新的基督教联盟,从而开创了现代福音派。从狭义上讲,福音派指的就是这种更为具体的20世纪40年代初诞生的神学运动和现象,它是在原有基要派中涌现的一场保守派基督教运动。在福音派看来,基要派在其社会撤离期间,错误地放弃了在社会伦理领域中的领导地位,同时也错误地放弃了在科学与历史领域中的理性探究,而把主流宗派的领导权拱手让给自由派神学拥护者。理性的开放性、社会关注以及宽容和平的精神,使得这一新联盟判然有别于那些继续保持基要派身份的极端团体。
人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福音派与基要派之间的区别。第一,在圣经观上,基要派敌视一切圣经批判观念而严格遵守对《圣经》字面意义的解释;福音派则在谨慎小心的基础上有限地接受圣经批判原则,承认《圣经》中存在文本形式的多样性和某些事实性的失误,由福音派学者从事的圣经学术研究以其丰硕的高质量学术成果也佐证了这一特点。第二,在神学上,基要派遵守的是一套狭隘的教义体系,其中有些教义,比如神定时代论、前千禧年主义等,逐渐被福音派认为是属于边缘性教义而将它们逐出信仰的核心位置。第三,在社会学上,基要派属于一种消极的反文化运动,具有极为严格的成员判定标准与好斗心理,并往往同社会中的“蓝领”阶层或不发达地区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福音派则是一种具有极为松散、灵活的自我限定标准的宗教运动或趋势,其成员往往为职业人士或“白领”阶层,福音派抛弃了基要派存在和孕育的蒙昧主义或反理智主义倾向。第四,在文化学上,基要派代表的是一种“基督反对文化”的立场,它在社会行动上采取的是“不合作,不妥协”的原则;而福音派代表的是一种“基督改造文化”的观点,其在行动纲领上遵行的是“合作,但不妥协”的原则。
所以说,现代福音派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哈罗德·奥肯加、葛培理(William Franklin Graham-Billy)以及卡尔·亨利(Carl F. H. Henry)等人领导下,从基要派内部反叛出来的一种神学运动。在现代社会中,福音派力图在缺少传统性的自由派神学与缺少现代性的基要派神学这两种极端立场之外探索出第三条路径。更准确地讲,福音派是近现代以来主要起源和存在于近现代英语国家和地区并影响及全世界的,一种主要见于基督教新教中的超越传统信仰告白与宗派界限的、既非基要主义亦非自由主义的神学运动或趋势。一个福音派信徒就是一个信仰和宣扬耶稣基督福音的人。这种福音就是指《圣经》见证的有关上帝为世人获得精神与生命救赎,而在基督里并通过基督人格与事工所做救赎的讯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赎罪性死亡以及肉体复活构成基督教福音的实质。就福音派的社会组织与教会学特征而言,可以注意到:第一,它是超宗派的;它本身不是基督教的一个宗派,也不局限于某一传统的具体宗派。第二,它是存在于各主流宗派中的一种神学和信仰运动或趋势。第三,它自身就代表着一种普世性运动;不论各自宗派归属如何,在福音派中存在一种超越传统宗派的自然亲和力和归属感。
可见,福音派是站在自由派与基要派之间的一个保守性的基督教信仰群体。而且,对“福音派”一词的刻意使用,就是从基要派与自由派的论战中引申而来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应当按照基要派与自由派的序列来理解这一范畴。也就是说,“福音派”比“自由派”要“保守”,却不像“基要派”那么“保守”。它以坚定地维护正统基督教信仰为其特征,以坚实的神学学术研究为其后援,并忠实地信守于福音讯息的社会应用。可以说,福音派是站在自由派与基要派中间的一个保守性信仰群体。它既批判基要派的隔离主义以及对福音的膜拜教派式理解,又批判自由派神学将福音置于时代文化之下的种种标新立异的尝试。福音派正是在对基要派与自由派的双重批判中确立了自己的神学立场。当然,从基要派内部反叛出来的福音派在神学信仰上仍然隶属于保守派阵营,并且由于它在20世纪后半叶以及在21世纪的迅猛发展、基要派在随后的日趋没落,而逐渐成为基督教保守派阵营的代表性主体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