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社会识别、意识演进的关键要素,否则一个人只能沦为一尊肉身躯壳。基督教亦是如此,教堂、体制不过是物质材料的堆砌、规章制度的汇集,思想才是其自我认知与整合的核心环节。基督教思想造就了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形塑了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思想是人的内核,同样也是基督教的精神本质。
《基督教思想史十三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室各位同仁对基督教史上若干思想主题进行深入理解、精当剖析的理论辑选。本讲稿编辑的目的有三:一是便于同事间相互学习,达致理论互补与思想提升;二是便于研究生教学,有利学术思想传承;三是汇集相关主题思想创见,以与国内外学术同行相互切磋、互通有无。通读十三篇讲稿,我认为上述期冀均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且这些讲稿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特质:
一、视野广阔多元。各位讲者在展示思想发展过程或得出某个结论时,并未仅就思想史本身做概念的推导,而是着眼于更开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推理、得出结论。我们谈基督教思想史至少应有三个不可忽视的维度:一是相关基督教思想主题在基督教会发展史中自身的演变;二是在这种发展演变中它与社会、思想、文化间的互动;三是该主题自身的内在逻辑框架分析。只有在此三个维度的交织中,所研究的思想主题才能得以精确定位。比如我们在谈托马斯·阿奎那和波拿文都拉的神学体系时,便不能忽略他们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这两位西方哲学巨擘的思想依附,同时也避免不了西方哲学史中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间博弈与互动这一轴心话题。在谈论基督教阵营的派系纷争中,亦无法脱离世俗道德、文化、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讨论。而对于罗马教廷和教宗首席权的定位与剖析均离不开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处境与挑战。对于唐代景教文献、奥古斯丁形象观在华传播的研究,一方面脱离不了它们所由来的拉丁教会或东方教会传统,另一方面亦应在中国思想文化语境中对其加以解读。由此唐朝的景净多采用释、道形式与思想来诠解聂斯托利派的核心义理,而明清之际的传教士们也不得不借用理学术语来表达奥古斯丁的形象观。也正因为运用了这种多元维度的解读,才让人们对朋霍费尔的和平主义思想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其和平伦理学与时代处境紧密相关,也必须在处境中不断发展和修正。
本讲稿所涉主题宽泛,有基督教群体、派别的立场分殊,有基督教思想关键概念演进史的辩证解读,有基督教思想史中神圣与世俗、理性与信仰张力的延续与化解,有基督教思想概念的传播并在具体处境中表达与呈现,有对教会体制及其背后蕴含的神学内涵的分析勾勒,有对基督教思想史中关键人物,如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波拿文都拉、尤达、朋霍费尔等代表思想的梳理、评介。全书通过对上述关键点的诠释与探究,试图还原一张基督教思想史的意义之网。
二、分析深入严谨。本讲稿对于相关论题的分析,并没有因为教科书或语言表达浅显化的要求而浅尝辄止,而是力求用简洁明快的叙述来表达深邃的理论洞见,呈现思想史研究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与哲学思辨。在看似轻松的话题下面,实则蕴含着基督教思想史研究的诸多核心论题,比如在梳理托马斯·阿奎那对奥古斯丁形象观的传承问题时,并没有机械地对比两位神学家形象观的相关性,而是更深入地分析了从“记忆-理解-爱”转而采取“心灵-理解-爱”模式背后的哲学及神学动机,以及这种转变本身的合理性问题。对于基督教神学辩证法的解析也没有仅仅停留于对这种辩证法发生作用的各个相关因子的单独呈现,而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这种辩证法的结构、内容和方法,指出该辩证法以上帝内在三位格间的“认同性”为根据,以上帝之于世界的“相关性”为载体,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逻辑路径为线索。在对比基督教的“因信称义”和儒家的“知行合一”这两个概念时,讲者也没有简单地罗列两者的概念内涵,而是引入第三方,即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传播基督教思想的利玛窦的相关表述来辨析两者的异与同,并指出两者各自的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类似的深入分析与严谨推理在圣俗之间的互动、理性与神秘间的辩驳、基督教帝国与上帝国的对峙、上帝的创造与拯救等命题的探讨中均有充分体现。在本讲稿中,对相关论题的研究或以一段历史作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加以演绎;或以人物思想的分析作为纽带,循序渐进;或以大量神学叙事作为素材,归纳总结;或以文化相遇作为背景,层层推理。通观全书,虽整体论题略显弥漫,但深入阐释、严谨推理之精神一以贯之,且在思想碰触中,不时迸发出理论洞见与思想火花。
三、观点创新精当。理论观点之创新不在于以新奇观点博人眼球,而在基于传统、结合时代进行的符合逻辑的深入推理,因此视野的开阔、资料的丰富、方法的更新三方面要素不可或缺。本书所辑十三篇讲稿在观点,即在创新方面可圈可点。除前面我们所列举的系列观点外,还有诸多理论创见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随着20世纪福音派的复兴与发展,基督教派别之间的分殊日益复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宗派特征。如果以虚拟的正统居于中轴的话,自由派、处境化神学、新正统派和基要派、五旬节派、梵二前天主教、福音派、梵二后天主教则按照立场强弱分列中轴左右。对于君士坦丁到公元7世纪教会思想史的缕析,人们可以明显看到早期使徒与教父们还在吟唱着“阳春白雪”,宁愿为纯真且朴实的信仰献上生命,但自300年后君士坦丁时代的耶稣信徒们在突如其来的世俗恩宠面前,却转曰“下里巴人”了,教会自此在世俗社会中的发展如同社会中的个体一样,其软弱性在多纳图派分裂等教会历次纷争中显露无遗。观点上的创新还表现在对再洗礼派思想家尤达耶稣政治身份的肯定,以及自然神论对美国《独立宣言》及开国领袖思想的影响的深入阐释中。
十三篇讲稿以基督教思想史概论、派别发展、历史演进、代表人物及思想的顺序加以编排,以方便读者对该主题拥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近代、从域外到中国的循序渐进的理解与掌握过程。其中有些讲稿是研究室同仁在之前相关稿件的基础上修定增补而成的,有些则是正在进行的思考的理论总结。该讲义整体的编写原则是以基督教思想史为核心,结合各自研究专长,立意明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为此作者和编者还在一些关键主题、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处穿插图片和摘要说明,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该讲稿的编纂得到基督教研究室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并为此提供了大量脑力与文笔劳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陈彪编审、刘亚楠编辑为这部讲稿的选题立意、编辑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一并表达感谢。由于各位同事的研究领域不同,语言表达风格有异,造成了讲稿主题略显散漫,语言表述深浅不一的表面现象,但愿读者能够在基督教思想史的爬梳、畅游的快乐中弥补此遗憾。
编者
2021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