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 结语

梳理完这段基督教史,我们将视线移回我开始提出的命题,即教会的“上帝意识”与教会在世俗社会的实践两者的互动关系。很明显在上述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两条不一样的线索:一个关涉教会在世俗社会中的处境化路线;另一个关涉教会的教义神学发展路线。教会在世俗社会中受到政治的护佑、支持,乃至后来甚至一度出现与政治抗衡的倾向;在文化上也出现对话、融合、成全的发展样态;在经济上逐渐积累壮大的财富乃至借此开展的众多公益慈善事业,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教会最终在世俗社会中不但站稳脚跟,而且深刻影响其日后的发展格局及秩序。如果说大公教会时期教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面对异教和政权的迫害来证明自身信仰的优越性及合法身份,那么这里所谈论的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则来自于作为一种不但合法而且处于优势地位的信仰形态如何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加以互动、协调。在此过程中,政治形势、文化样态、经济因素参与到教会的形成发展中,皇权的干涉、文化诠释乃至个人好恶均对教会发展形态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教会如同个体必须作为社会网络中的一分子一样,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亦非独立个体,不像基督徒们所宣称的“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那样简单。教会必须是社会网络中的教会,是由“罪人”构成的团体,这决定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教会总是寻找一条中间的妥协路线,以期生存与发展,科尼利厄斯对诺瓦提安的表面胜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之后北非梅莱派、多纳图派的命运更是一个有力的脚注。强硬的信仰实践立场是无法让当权者满意的,是不符合人类本性的软弱的,更无法让教会在世俗社会中稳定发展、获取权益,这便是基督教会所拥有的“原罪”。

教会在世俗社会中的发展如同社会中的个体一样是有软弱性的,同样是自己无法救赎自己的,他们将一切赋予上帝,赋予基督,基督是全能的、超越的神,他具有救赎一切的大能;基督又是完全的人,所以他的受难能够实现对人类完全救赎的内涵。两个条件整合于一处,缺一不可。历次大公会议所最终形成的尼西亚-卡尔西登信经便以此为核心。这是教会在教义神学方面与在世俗社会中完全不同的发展倾向。从逻辑上说,正因为教会的这种有限性,其教义神学才反其道行之,往往在信仰立场上否定在救赎过程中独立人性的重要作用,乃至最大可能将救赎的主动权归于上帝、基督。上帝的预定、恩典理论愈发较人的自由意志占据上风,德尔图良、奥古斯丁一系的拉丁教父思想在教会中广为流行的根本原因或也在于此。与此对照,对于人类自由意志的不恰当强调以及对于基督人神两性的区分,往往成为教会历史上异端思想的重要来源,但却成为人文主义的重要思想源泉,早期拉丁教父与希腊教父的分殊大致也在这个地方。

跳出教会本身及其社会属性研究的视野,如果我们将基督教信仰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本文所考察的内容亦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社会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形态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中起作用的各种意识形态有其独立的历史发展脉络,不能把原因和结果非辩证地看作僵硬对立的两极,完全忘记了相互作用。“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 我们在探讨基督教发展史时,应该将其置于整个罗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历史辩证的理解,同时也应该看到基督教信仰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于当时及日后罗马帝国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扩展阅读

[美]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布鲁斯·L.雪莱:《基督教会史》,刘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林荣洪:《基督教神学发展史》,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王美秀、段琦等:《基督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Augustine Casiday and Frederick W. Norr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Constantine to C.6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 本文为作者阅读 Augustine Casiday and Frederick W. Norris 所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Constantine to C.6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后的读后感,曾以《罗马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到公元600年)的基督教发展史及启示》载于拙著《基督教中国化理论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56-72页。此次发表有所修改。

[2] Augustine Casiday and Frederick W. Norr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Constantine to C.6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101.

[3] Augustine Casiday and Frederick W. Norr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Constantine to C.6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640.

[4] Augustine Casiday and Frederick W. Norr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Constantine to C.6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179.

[5] Augustine Casiday and Frederick W. Norr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Constantine to C.6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169

[6] Augustine Casiday and Frederick W. Norr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Constantine to C.6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298.

[7] Augustine Casiday and Frederick W. Norr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Constantine to C.6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25.

[8] Augustine Casiday and Frederick W. Norr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Constantine to C.6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216. OLbEESDl+fqU8WR9FrMezmKt4Ko9dqk81yp2kSkK/rMfLJaNPO4TUhFwsbmNda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