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讲
不为阳春白雪 转曰下里巴人
——评君士坦丁到公元600年的基督教发展史

主讲人 唐晓峰

信仰意义上的上帝意识本无可争辩,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怎么可能反复无常呢?哪能由人来评判呢?可事实上,基督教发展史上围绕着上帝及其救赎的观念充满了分歧与龃龉。人类对于无限性的预设也只能从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发出,而这就决定了“上帝的意识”也只能是人类关于上帝的意识,而非上帝自身生发的评判。既然是人类凭借上帝之名义进行的判断,乃至面对各类神学纷争进行裁决,终免不了其局限性、软弱性、世俗性所诱发的妥协、贪婪与踌躇,如果说早期使徒与教父们还在吟唱着“阳春白雪”,宁愿为纯真且朴实的信仰献上生命,300年后的耶稣信徒们在突如其来的世俗恩宠面前,也就转曰“下里巴人”了。 [1]

本文所关涉的欧洲上古晚期到中古前期300年的历史恰恰是人类对于上帝意识较为关切,也最为活跃的时期,乃至帝国的皇帝们都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这种揣测中。如果说在此之前古典时期的哲学试图唤醒人类向内去寻求超越的意识或者与这种意识加以互动的话,那么此时将上帝逐渐外在化、教条化的倾向配合着罗马帝国法典化的历程也就愈发明显。在这种意识中上帝亦离人越来越远,以致只有通过越来越精英化的神职人员、越来越精密化的教义体系,才能得到上帝的“垂怜”。很显然,这个过程并非基督教会一己所能做到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交织于其中,构成一幕幕错综复杂的情景剧,乃至之后的中世纪,这种所谓的“上帝意识”强大到各种力量均自食其果,不得不进行自己对自己的抗争,寻求另一种以人为本的自我意识。

这段历史在世界史的分期中虽横跨上古晚期和中古早期,但对于基督教自身的发展来说,却具有非凡的独立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会”,其自产生经过两百余年的忍辱抗争,终于在这个时期的开始阶段获得了合法身份。在之后的三百年发展中虽历经反复,但最终在罗马世界确立了精神霸权地位,并以得胜者姿态在中世纪的舞台粉墨登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段历史奠定了基督教在欧洲尤其是西欧社会之后近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中的核心地位,在教义思想上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神学体系雏形。恩格斯曾经说过,对于一种征服罗马帝国、统治文明人类中的大多数达1800年之久的宗教,简单地说它是骗子凑集而成的无稽之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既然“上帝的意识”为人类对于上帝的思考,这种意识的形成与人类的政治抱负、生产生活、文化创造均密不可分。在“上帝意识”与人类信仰实践的不断调适中,基督教会逐渐形成、演化、成长,恰似个体的成长般。 SG90plaHUHx9rdWgXV30WMsbi0De4bFUyrH7u+du5t/Deh6AUjXaa3P0F30tqZ+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