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基督教神学辩证法的内在逻辑:认同性与相关性

基于前文对辩证法概念的历史与内涵之梳理,可得出辩证法是“逻辑的历史”与“历史的逻辑”之统一的结论,而基督教神学是以“道成肉身”的观念为核心的,围绕逻辑(道)与历史(肉身)辩证互动的关系展开,因此,辩证法是基督教神学范畴应有之义。这是一个以上帝内在三位格间的“认同性”为根据,以上帝之于世界的“相关性”为载体,由结构、内容和方法三要素共同构建的辩证体系。“认同性”讲的是上帝三一位格的内在逻辑,“相关性”讲的是这一内在逻辑进入世界的现实历史。认同性与相关性之辩证法的核心就是三一上帝之第二位格、道成肉身、兼具神性与人性的耶稣基督。

我们可以用十字架对此做比喻的解读:一竖即为超验上帝的神圣维度,彰显的是上帝的内在认同;一横即具体现实的历史维度,呈现的是上帝与历史的外在相关。二者交错处即被钉十字架的耶稣,是“道”(认同性)成“肉身”(相关性)的那一位。

让我们继续回到黑格尔关于概念三环节的思想当中,可以将“圣父-圣子-圣灵”和“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做一个类比。普遍性是概念的原初阶段,即“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约翰福音》1:1)的阶段,概念自在自足、无待于他物、不囿于界限的纯存在,正如太初在灵里与子全然同一的完满的圣父。

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历史载体,是抽象普遍性的现实表达,即“万物是藉着他造的”(《约翰福音》1:3)之阶段,这里的“他”就是道,三一上帝的第二位格圣子。圣父通过口中的话语(道)从无中创造世界,并通过道成肉身实现第二次创造(拯救),这是普遍的神性进入历史、与特殊的人结合的阶段。耶稣的有限肉身成为无限神性的现实载体。耶稣的受难是普遍性(父)与特殊性(子)的离弃,而耶稣的复活则是二者在这种否定性关系中的重新同一,也就是黑格尔概念逻辑的第三个环节——个体性。

个体是自在的普遍存在与自为的特殊存在之合题,是具体的现实存在。这反映在“三一论”里是耶稣基督“个体性”的位格,是包含圣灵的位格。圣灵将普遍的神性逻各斯带入具体的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命发生联系,就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翰福音》1:14)。圣灵进驻个体的人当中,在具体的真理中实现了上帝和人的终末式契合。

概念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的辩证关系反映出三位一体中圣父、圣子、圣灵从原初的抽象同一、历史中的现实分裂再到终末意义上的具体复和,这是“绝对理念”概念的自我运行,是三一上帝内部身份的自我认同性。这种认同性可以从耶稣基督的特殊位格来认识。

在犹太人那里,基督,即弥赛亚(意为“受膏者”)是带领犹太人走出苦难、获得解放的救世主,他是犹太人的领袖和君王,但在《新约》中明确有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马太福音》16:16)的说法,这就把基督教中的基督和犹太教理解的弥赛亚区分开来,上帝和耶稣之间不是创造主与造物的关系,而是父与子的关系,他不仅仅是上帝从犹太人当中拣选出来的一个特殊人物,耶稣有人的肉身,有人的名字,却又是一个完全神。耶稣身上人性与神性的张力是上帝身份认同性的关键。道成肉身的上帝观拓深了人们对“宗教”概念的理解:有神论说宗教是神与人的关系,无神论说宗教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基督教则说,宗教首先是上帝自身之内的关系,是父与子在灵里面的身份认同。

与此同时,“绝对理念”概念的内在运行、上帝的身份认同性与具体的历史相关联,如若离开上帝与世界的关系,即父的创造、子的救赎以及灵在世界当中的运行,“三位一体”的概念就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普遍性”阶段。因此,“相关性”是“认同性”实现自身的必然逻辑走向。作为三一上帝第二位格的“道”,类同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与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精神”,无论是逻各斯还是绝对精神,都不是脱离现实世界与历史的抽象存在。道进入世界采取的是圣灵借着马利亚的肉体孕育、生产出的一个历史之人的方式,他经历了出生、成长、传道、受难的真实生命历程。上帝对世界的认同,不仅是《旧约》中记载的上帝看着自己的创造说“甚好”,更是《新约》福音书中耶稣走向十字架,以完全弃绝神性的方式来接受人的有限性,从而实现对人性的完全认同。

认同性是相关性的根据,相关性是认同性的实现,此二者间的张力支撑起基督教神学辩证法的体系,这是一个由结构、内容与方法之三维构建而成的立体有机体系。具体而言,基督教辩证法是一个由结构辩证法、神圣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与方法辩证法四个向度围绕“三一论”的内在核心建构而成的有机开放体系。 Ytaas8/O8tsQJ1hhWkdCP40W8b0DACzDKSxFrleBuXyruinOYNMPxKisV/UllT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