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摘要

马克思经济学说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系统的理论工具。但这种理论工具还具有一个批判的前提。那就是马克思学说对其所处的经济现实和思想史背景的批判。只有在摆脱了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意识形态范畴和现实职能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建立起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切的认识。因此,马克思经济学说不仅是一种能够客观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理论,它同时也包含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这一思想史背景的超越和批判。我们认为,后一方面恰恰是前一方面的逻辑前提。具体而言,这种超越和批判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方面是对资产阶级经济范畴的批判。马克思虽然从之前的各种经济学说特别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调用了大量的经济范畴,但这些经济范畴首先是在一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中产生出来的。这些客观存在的范畴在经济现实中大量流通,本身也参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和维持之中。从内容上说,它们没有直接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正因为它们具有客观的现实职能,因此才能够构成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现实进行把握的起点和抓手。而马克思经济学说也正是从这些日常或理论经济范畴的批判入手的。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作为“客观的思维形式”,本身也参与到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之中,具有现实职能。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本身并没有把握住自身的现实职能。但这些现实职能却确立了这些学说话语的历史特殊性。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对马克思理论的批评,首先反映了理论话语在现实职能上的冲突。比如,当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具有某种经济主体生产的职能时,一种去主体的经济理论在前者看来就是不可接受的。而马克思学说为了摆脱可能的主体生产职能,却必须采取去主体的理论语言。马克思学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的结构化的描述,也是对经济学说主体生产职能的批判和拒斥的结果。总的来说,对经济范畴和经济话语主体生产职能的双重批判和反思,构成了马克思经济学说处理自身所面对的经济思想史背景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马克思经济学说;劳动价值论;西方经济思想史;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主体生产 Omr4ZgM1kFaUSKZEL/Z3OHI1Rz+sy7rpeA/TDUj06M3KUmzX1Wbs84diVlwtmr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