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魁奈的纯产品概念和生产、不生产阶级的划分

魁奈是西方古典时期重要的经济思想家,对后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至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都有一定影响。作为重农主义经济理论的代表,魁奈的学说可能看起来很古怪,特别是他对于生产的阶级和不生产阶级的区分,以及所谓“纯产品”概念。但是他的逻辑思路并没什么怪异之处。近代以来的西方古典经济话语处于一个一般的叙事框架之中。甚而现代社会的各种日常经济话语,在排除了现代经济学的影响之后也还呈现出很多“古典”特征。我们从魁奈的学说开始我们的分析,主要是想说明这样一种抽象的逻辑框架。这个框架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许多不同的古典经济学说都具有相同的理论构造。比如说,如果我们把无产阶级的概念按照魁奈的方式理解为某种生产的阶级,同时把资本家看作某种不生产的阶级,于是我们就得到了一种庸俗的剥削学说。当然,这种庸俗剥削学说同魁奈学说还有些区别。魁奈所说的不生产的阶级也进行生产,只不过他们不生产纯产品;这一点我们很快就会涉及。但是这两种学说之间的共同点更为重要。在庸俗剥削学说中,劳动就是魁奈学说中土地的替代品。魁奈认为只有土地和农业才是纯产品的唯一来源。而庸俗剥削学说则把劳动看作有价物品的真正来源。这两种学说根本上考虑的都是财富积累来源的问题。也许它们对这个来源具体是什么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个总问题是一致的。如果我们要进行比较的话,比较的基础就是这个总问题。或许可以把这个总问题称为古典财富分析。我们会在这一章中对它做出说明。

魁奈之前的西方学者并不是没有思考过财富来源的问题。重商主义虽然是重农主义的对手,但是前者也对财富的产生做出过许多说明。 [2] 与魁奈不同,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是人类活动本身产生的。与魁奈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另一位法国人孔狄亚克(É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就坚持这样的看法。在后文中我们会再次讨论到孔狄亚克的经济思想。他认为经济交换本身就能产生出财富。因为经济交换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一种双向的不等价交换。孔狄亚克认为交换的前提是交换双方对获得物品的估值都大于换出的物品。所以通过交换,交换双方都获得了价值更大的物品,于是价值就在交换中被创造出来。 [3] 按照这一观点,在物质没有增加或者改变的情况下价值就可以产生。价值的来源就是人的活动。

魁奈不是这样来理解财富来源的。按照他的学说,财富的来源在人的行为以外。财富的这个外部来源在他看来就是土地。也就是说,财富不是来自交换,甚至也不是生产。因为单纯人的活动是生产不出纯产品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考察一下魁奈的这个观点是如何得出的。

1765年魁奈的经济表发表之后,有人刊登了一篇批评文章。不过这篇文章据说就是出自魁奈本人之手。 在批评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来反对魁奈的学说。他说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不只取决于所谓生产阶级的产品。魁奈所说的生产阶级主要指的是农业阶级。农业阶级的产品只有具有售卖价值才是财富。如果生产阶级的产品无人问津,那么这些产品就没有价值。但生产阶级本身并不购买自己的产品。产品的交换价值是由所谓不生产的阶级支付的。因此恰恰是不生产阶级使产品成为财富。其次,手工业劳动者虽然要向生产阶级购买原材料,但是他们能够把手工业产品贩卖到国外牟利。其中的利润又用来支付生产阶级的产品。假如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停滞不前,那么就不会有额外的利润支付给农业阶级。所以,农业的扩张倒是手工业发展的结果。最后,如果不存在商业流通,那么生产阶级生产的农产品就无法售出。可见生产阶级实际上是很依赖商业贸易的。而商业贸易的费用并不是由生产阶级承担的。生产阶级虽然能够生产产品,但只有不生产的阶级才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因此,产品形成财富是由两个阶级协力完成的。

以上批评具有很鲜明的重商主义特色。这种观点认为价值可以在交换中产生。很快魁奈便对(他自己提出的)上述批评做出了回应。 魁奈对以上观点给出了如下反驳。他首先指出,不生产阶级并不能凭空购买生产阶级的产品。不生产阶级需要用货币来购买,而这个阶级本身并不出产货币。所以它必须先出卖自己的产品来换取货币。因此,不生产阶级购买生产阶级的产品,实际上不过是两个阶级所生产产品的交换。而这种交换依照魁奈的看法应当是等价交换。在等价交换中,生产阶级的产品价格是一个根据产品的供求状况而预先决定的量。这个量是在交换发生以前就被给予交换双方的事实。与重商主义者的看法不同,魁奈并不认为价格取决于交换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估。所以他的结论也和重商主义者的结论相反;在交换中并没有产生出新的价值。对于交换者来说,他的产品被交换出去了,这本身是一种支出。这一支出同他的收获相抵,于是总的来说就既没有损失也没有收益。虽然不生产阶级向生产阶级支付了一定的价值,但是前者也获得了相等的价值;这两者相等,所以不能说生产阶级的产品价值是作为购买者的不生产阶级创造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生产阶级要从生产阶级那里购买制造业原材料和食品,那么他们就要先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可以看到,魁奈所说的不生产阶级并不是指纯粹不劳而获的人。他认为“劳动者并不是生产制造上所需要的原料,而是买进原料来制造,然后又把它卖出去,从这点来看,他不过是个转卖商人” 。但同时魁奈也不反对把不生产阶级的劳动看成“至少是生产出劳动者和其家族的生活资料” 。所以,魁奈所说的“不生产”其实指的是一个阶级的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存在任何差额。这个阶级的全部产品在交换以后全部被其消费所吸收了。那么反过来,所谓生产的阶级则是指自身消费之余还有产品余额的阶级。这个余额就是生产出来的纯产品。用魁奈自己的话来说,他“所理解的生产是财产再生产,与此相反的单纯的消费,则是财富的破坏”

与魁奈相比,重商主义者并不是不知道生产出来的财富可能为成本所吸收。不过如果可以提高售价,同时压低成本,那么就可以不断扩大盈利空间。在重商主义者看来,成本是一个可以主观控制的要素。因为工资的高度取决于食品的价格,所以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把食品价格控制在很低的水平,那么工资和成本就可以被压低。但是在魁奈看来,成本是一种客观和必要的消耗,不是主观可控的。凡是人的劳动都需要消耗,不管消耗的是原材料还是生活用品。这是人的劳动的弱点。如果我们看一下魁奈的经济表就会发现,所谓生产的阶级也要像不生产阶级一样消费生活必需品。 纯产品与其说是生产阶级的劳动产生的,不如说是土地产生的。因为土地作为财富来源不像人的劳动一样必须以消耗财富为前提。总的来说,这是魁奈学说的一个特点:能够创造财富的劳动也必定会消耗财富。他对人的劳动似乎并不信任。在他看来劳动的必要消耗会把其产品全部吸收掉,结果是没有真正的“生产”,也就是说没有留下纯产品。

在魁奈的经济表中,一个国家中的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每年都生产出一定量的产品。这两个阶级拿各自的产品同对方进行交换。不生产阶级在交换后把买来的产品全部作为原材料和生活资料消耗掉了。而生产阶级在这样的消耗之后还有剩余。这些剩余一部分用来抵偿年初时候的投资,另一部分留作下一年的生产经费。不过这部分剩余具体归谁所有并不太重要。抵偿投资的那部分剩余也要在下一年度作为资本重新投入生产;只不过这部分剩余不是掌握在生产阶级手中。在经济表中,魁奈最关心的是纯产品的量。而在一个经济周期中,这个每年剩余下的产品就是他所说的纯产品。当然,从长期来看,一个经济周期中的剩余并不是纯粹的积累,因为这个剩余在下一个周期中还要被用来预付成本。但是这个剩余对于一个国家的贫富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个剩余预付了下一生产周期的成本,所以决定了下一个生产周期的生产规模。这个剩余越大,那么总的来说能够养活的人也越多。不生产阶级的生计就是靠这个剩余来支持的。如果没有这部分剩余为他们预付成本,那么在一个生产周期一开始他们就无法开始进行生产。可以看到这个观点很接近后来亚当·斯密的劳动维持基金的概念。同斯密的看法一样。魁奈认为剩余也就是纯产品的规模决定了人口和生产规模,也就构成了国富。如果这部分剩余在周期和周期之间维持不变,那么一个国家的人口和财富规模就维持不变;如果这个剩余增加,那么国家就富裕起来。 mi+8QnDNNkaNr2eE/NON+LApDNc1ouD2CFUnUDU5/JePPYX9hNvRqO0hIhtKrv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