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中国乡村振兴的工会责任担当

(一)中国工会的性质和职能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利益,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中国工会坚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承担着团结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工会要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落实党中央对工会改革的新要求,适应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全面履行工会的社会职能,维护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团结和动员全国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02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投身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新时代工会工作的方向,为各级工会组织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工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

工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工会的崇高使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方位设计、多主体参与。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承担着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的历史使命,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亦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擘画了新蓝图、指明了新方向,也为中国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新挑战。中国工会组织要精准把握“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要义,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宽领域、广覆盖的工会服务,这既是中国工会发挥优势组织动员和服务亿万职工群众为实现发展目标建功立业的应然功能,也是实现自身转型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要义和价值所在。

中国工会参与乡村振兴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中国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团结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组织健全、灵活专业,涵盖面广又贴近职工群众的特点,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具有天然的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投身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伟大实践中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规模优势和宣传优势,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伟大实践中必然大有可为。

助力乡村振兴,是工会扩大组织覆盖的现实要求。随着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逐渐兴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让一大批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庄稼汉”,转变成按时上下班,按时拿工资的农业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指出,“工会应适应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劳动关系、就业形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依法维护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县级工会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工会组织网络,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同的原则,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工会要构建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作体系,就必须抓住新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遇,把工会组织覆盖到乡村,把工会服务延伸到乡村,充分彰显工会的使命担当和职能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是工会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的客观需要。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工群体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他们是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是推进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农民工依然是农村社会的成员,是乡村社会的主体构成和中坚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本地农民工12095万人。农业产业化的逐步推进,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化成为农业工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就业。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修订版中,将工会的基本职责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扩展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身力量,就成为工会不可推卸的职责使命,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

助力乡村振兴,是工会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的现实路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完成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任务后,提升生活品质就成为广大职工的刚性需求。要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职工的生活品质,需要从供给侧为广大职工提供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充足的生活福利、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农业农村不仅仅是农产品的主要供给者,更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工会组织充分发挥紧密联系职工群众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宣传优势,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汇集社会资源,全面参与、服务乡村振兴重大工程,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提升质量,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快优秀农产品、优势农村旅游资源等的有效供给,为提升职工群众的生活品质提供可靠保障。

(三)工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途径。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组织和引导职工群众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力量。工会组织可通过打造工友创业园、搭建就业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加强产销对接等多种形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因素,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工会组织可借助自身优势,依托工匠学院、产业工人学院、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为主体,培养一批能够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农民工群体,开展养老、育婴等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推动更多农民工凭技能就业、增收、致富。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根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工会可借助自身优势,以职工大讲堂、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文艺轻骑兵进乡村等活动为主体,送文化进乡村礼堂、进车间、进项目工地,建设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乡村职工文化阵地。推动职工文化公园、产业工人公园、职工书屋、劳模园、劳模林等阵地入乡镇、进农村,提升乡村职工的文化素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文化人才,有力助推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202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意见》强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参与环境治理”,明确了工会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工会可借助自身的组织动员优势、群众基础优势、协商监督优势,动员广大职工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将政府的方针、政策和理念贯彻到群众中去,积极引导和动员广大职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推动乡村绿色产业发展、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条件,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牛鼻子”,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保障。乡村振兴中产业的培育、人才的培养、生态的改善和乡村文化的引导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实现不能依赖单一主体完成,必须由多元力量共同参与。乡村工会组织作为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补充力量,既具有体制身份,又有社会属性,在密切联系群众、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会组织可因地制宜全面建立村(社区)工会组织,把广大乡村职工吸引到乡村工会组织中来,这既是新时代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更好维护乡村职工权益需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FaRpmB8yGNA4whWLDvCJWZekT+0DNeyiE+tLSaZU7Bga5KeDH+ECCSktryPdpx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