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大国博弈日趋复杂,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提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刘易斯拐点”出现、居民储蓄率下降等一系列客观形势的深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构建现代化体系的步伐。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中国坚持了不同于西方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举国体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掌握了中国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推动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始终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一)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始终是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自2004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均是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建设,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的二十多年来,各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和改革创新,但中国农村面积大、人口多,农村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特征明显,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生态环境退化、传统文化衰落,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民生领域欠账太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是根本性的国计民生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围绕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准确判断,结合中国乡村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永续发展之根,蕴藏着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因。乡村即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发展的原动力所在。乡村兴则中国兴,是中华文明演化和传承遵循的规律。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没有乡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国富”和“部分先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十分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实现“共富”,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中,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正在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地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乡村是当代中国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观点。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乡村的“压舱石”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乡村是化解当今世界诸多关系失衡危机的“压舱石”。当今世界,是一个诸多关系对立与失衡的世界,人与自然的失衡、工业与农业的失衡、传统与现代的失衡,物质与精神的失衡,地区发展的失衡,而这些关系的对立与失衡皆与乡村与城市关系的失衡密切相关。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乡村的日趋消亡,全球城市化慢慢陷入高收入、低收益、负效应的困境。因此,化解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人类文明危机,需要重塑城乡关系,需要乡村这块“压舱石”。其次,乡村是中国贡献给世界新文明模式的“压舱石”,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的保险阀。最后,乡村是解决当今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安全成为对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粮食问题亦是乡村发展问题。

(三)乡村独特的功能与乡村振兴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明确乡村的功能定位,更好的发挥乡村应有的功能。城市与农村具有不同的功能,双方的功能不可互相取代。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城市与乡村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充分发挥好城市与乡村各自的功能,整个国家和民族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正因为如此,理解乡村振兴,首先就要明确乡村的功能定位。发挥乡村的功能可能才是乡村振兴最该振兴的地方。 城市的功能主要在于聚集、融合,而乡村的功能则主要在于守护和传承。城市通过融合各方聚集的要素,形成创新活力,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理念,从而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此来引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乡村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基因纽带,乡村的创新,必须建立守护和传承这个国家乃至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脉之上。 具体来看,乡村特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城镇所不具备的。城镇越发展,在城镇集聚的人口越多,乡村的这一功能就越发重要。二是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的功能。城镇在国土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很低,因此,能够起到维护整个国家生态安全功能的主体必然是乡村。三是传承国家、民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城镇的文化具有包容性,是多元化、多样性所融合而成的文化;乡村的文化则更多地体现植根于本土、传承于历史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显然,乡村的这些功能都是城镇所不具备的,发挥好乡村的这些特有功能,对于国家抵御国际风云变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却是必不可少的。 党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实际上就包含了乡村应发挥好的“粮食生产、生态屏障、文化传承”三大独特功能。而要想发挥好乡村特有的功能,就必须围绕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长远目标,持续、深入地推进农村改革,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这“五个振兴”是当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关键支撑点。 zb0UC2ZYZzpabc8LhzMK+uVxSk0TVldmVSaLV7L0KNp0OsWpgSqyNWHqisbDy/k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