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国家发展最深厚的根基。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乡村振兴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亿万农民的福祉与生活质量提升,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
多年来,山东管理学院辛宝英教授团队致力于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谙熟中国工会工作,《中国乡村振兴与工会工作》一书基于工会的视角,对乡村振兴这一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本书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与工会工作的内在联系,并系统梳理了工会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地位、责任担当与实践举措,为广大工会工作者和乡村振兴实践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辛宝英教授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工会的组织优势和体制优势,紧密联系中国乡村振兴的实际,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度挖掘,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总结梳理了工会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举措和一批典型案例,将为各级工会干部及其他管理干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两方面的人才队伍:一是创业者队伍;二是产业工人队伍。发展乡村产业,最便捷可行的措施是就地取材,从农村劳动力中寻找创业者和产业工人。预计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5%—80%,新增近4亿城镇居民。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必然会产生为数众多的返乡创业者。工会要积极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的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技术的农民工创业者,让他们不再千里迢迢地背井离乡,在本地就有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建立劳模导师团,发挥专业优势,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服务,采取一帮多的“1+N”和多帮一的“N+1”服务模式,为创业者创业初期搭桥引路。聚焦有就业创业能力和意愿的农民工,大力推行“工创贷”“工惠贷”,为他们提供创业资金支持。联合人社、工商联等组织召开企业招聘专场活动,依托工会线上平台同步推出“工会送岗”活动,定期推送各地就业信息,多措并举,畅通农民群体的就业渠道。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振兴,而农民工正是这一振兴的主体力量。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他们或具备专业技能,或拥有一定文化程度,或年轻有活力,或几者兼而有之,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主要包括两类群体:一是农民工;二是在乡农民。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农村户籍人口约7.9亿人,农村常住人口5.1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2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95亿人,其中本土农民工1.23亿人,外出农民工1.72亿人。2022年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3亿人。农民工早已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是工人阶级发展壮大的重要来源,工会要从农村源源不断地补充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工会要致力于弘扬主旋律,培育乡村文化新风尚,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推进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工会要积极助力生态振兴,引导群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组织职工参与乡村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推动乡村绿色产业发展。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引领着乡村全面振兴。工会要紧紧抓住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遇,开展新时代的工农结合,大力推进乡村工会组织建设,在农村织密织牢工会组织网,把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吸纳到工会组织中来,不断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同时,自觉加强自身组织建设,为职工群众竭诚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与其他组织协同联动,实现优势互补。
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工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是为序。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 陶志勇
2024年4月17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