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艺理论总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不例外。以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按恩格斯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础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原则来探讨哲学问题时,一般都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亦即“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等同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按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观点,引申出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并据此来说明文艺理论中的一系列问题。这对于引导作家深入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创作题材来进行创作虽然有一定的意义,但从理论上说是不够准确而全面的,从而导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直观论、纯认识论以及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我觉得首先需要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但却不能彼此混淆、互相等同和取代的。因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容颠倒的,否则就分不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则是一个“认识论”的命题,就“存在”来说,它作为思维的对象是指世界上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东西,不仅是指物质的东西,而且也包括精神的东西;不仅是指社会的精神现象,而且也包括认识主体自身的精神活动在内。因为当主体的内心活动作为思维的对象的时候,它就意味着被“二重化”了,就像黑格尔所说的“心灵就在它的主位变成自己的对象” ,它与物质的、外界存在的东西一样都成了客观存在着的。就“意识”方面来说,它作为现实世界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总是在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因为人的头脑不像亚里士多德所比喻的是“蜡块”或洛克所说的“白板”,它储存着由以往人类大量经验积累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定式在内,这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受着这些认识结构和思维定势的选择和建构:从知识论的观点来看,它必然受着实践发展所达到的认识水平所制约,如同恩格斯所说,在人的思维活动中,“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 。这就使得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成为真理。从价值论的观点来看,人的一切意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需要的驱使下进行的。由于需要的不同,所获得意识也有两种形式,即“事实意识”和“价值意识”,前者是出于认识世界的需要,按存在本身的样子来反映存在,所要揭示的是“是什么”,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后者是出于变革现实的需要,是经由主观愿望的评价和选择而作出的,目的是向人指明“应如此”,使人的活动具有主观的目的性。正是由于目的的驱使,这才使得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使世界朝着人类所追求的目的得以发展。而这种目的性以前往往被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论排除在认识的活动之外,错误地视之为一种反科学社会学的唯心主义的意识观,这就等于把人的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彻底给否定了,就像恩格斯当年在批判施达克把对理想和目的的追求也叫做唯心主义时所指出的:“如果一个人只是由于追求‘理想的意图’并承认‘理想的力量’对他的影响,就成了唯心主义者,那么任何一个发育得稍稍正常的人都成了唯心主义者了,这样怎么还有唯物主义者呢?”

文学艺术是以作家的审美情感为心理中介对于现实人生所作的评价性反映的产物,它的对象是人,目的也是人。它把作家的主观意图体现在对自己笔下所描写的现实人生的抑扬和褒贬之中,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让读者意识到什么是应该追求的,而什么是应该鄙弃的。所以在上述两种意识形式中,它的性质无疑是属于价值意识的范围。它的目的不只是让人们看到现实人生是怎样的,而更在于通过对应是人生的愿景的描写来凝聚和团结社会集团的成员的力量,为着这一共同的理想去进行奋斗,就像马克思在谈到哲学的功能时所说的不在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否定了文艺作品审美属性的这种价值内涵,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知识的形式,也就等于在文艺领域中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如果以上的分析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的话,那么我认为文艺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认识现实的形式,而更应该视为一种变革现实的力量,它的性质不只是属于“知”而同时还属于“行”,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就是通过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自由解放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jauQdZTlJIDx6wxsQZdZCrObvDWK31m7rR5LTXjPpsFGWlh2lWrWI4DkU38HrA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