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对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形成,首先从现实的领域联系人的活动的特性来进行考察,这并不等于否定人自身的主观条件的重要。前面我们谈到马克思把审美关系看作是人在感觉领域内与对象所建立的一种自由的关系,实际上就已经涉及这个问题。
人自身的主观条件在构成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德国古典美学所提出的审美达到个体与类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理论,是以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一种关系,强调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为前提的。所以,他们在研究审美活动时,无不首先联系主体自身的特质和能力去探寻它的主观根源。康德率先把人的审美能力归入到“判断力”,认为审美与一切认识活动一样,在主观方面都需要有一个“先验的原理”在起整合的作用,正如在认识活动中由于这种先验原理的作用,才保证了知识的普遍有效性那样,人也只有“借助它提供规律以指导对自然的反思”,在意识中“把特殊规律的多样性归属于该普遍规律时,才能形成审美判断”
。这样,审美的判断力也就成了在意识中沟通特殊与一般的一种心理机能,使得在审美中获取的一切个人的享受,同时也成为对于别人来说也同样愉快的,因而才可望通过审美在意识领域内达到个体与类的统一。这种先验的美学较之于经验的美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突出了审美活动中主体心理结构的作用,不仅强调了审美对象只有经过审美心理结构的选择和建构才有可能为主体意识所掌握,而且也使得审美的愉快与单凭感官刺激就能直接产生快感的感觉的快适严格地区别开来,这实质上也就突出了审美愉悦的社会性质。这样,也就从根本上与经验主义、感觉主义的美学思想彻底地划清了界线。
马克思非常重视康德的这一思想,他对这一以唯心主义形式出现的深刻思想的批判吸取,集中地表现在他对“人的感官”的论述中。他在分析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建立的时候,并非单纯只是从客观方面,而始终联系人的主观条件和能力来进行考察,反复强调“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的性质”,而且还取决于“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而这种体现在感觉领域内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的工具就是“人的感官”。这种人的感官自然并不像哈奇生所说的是在五官之外的什么“第六感官”,它完全是由自然感官发展而来的;但与“自然感官”之不同,就在于它“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它背后存在着一个“人的尺度”。这样,就使得人与世界之间从原先的那种自然素朴的关系中摆脱出来,使感觉不再仅仅“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而“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时,他的“需要和享受也就失去了自己利己主义的性质”而获得了社会的普遍有效性。惟其如此,在感觉领域内人们才有可能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不仅使“别人的感觉和享受也成了我自己的占有”,而且使我的享受也不只限于个人的“占有”,同时可以为别人所“拥有”。
因而,从主观方面来说,“人的感官”的形成也就成为人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的首要的条件和前提。
不过与康德不同的是,马克思不是把这种“人的感觉”看作只是一种先验的主观能力。康德在提出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这一命题时,实际上就包含着把审美判断看作纯属一种主观心意能力的意思在内。因为他认为概念的普遍性是逻辑的,它包含着“客观的量”;而审美判断既然不凭借概念,所以,“它不含判断的客观的量,而只含主观的量”,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因而它“只是建立在制定对象时的主观条件的普遍性上面”
。这样,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根源也就完全被否定了。而马克思虽然也认为审美判断的产生在主观上必须要有一个“内在尺度”为依据,但这种内在尺度与康德的先验标准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外在的、“物的尺度”内化而来的。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人中,物主体化。”也就是说,“当他通过自身的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
。按照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人不仅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到对象中而为自己创造了审美对象,而且在改造客观世界、进行美的创造以及对于美进行消费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和自己的审美感官。因为一切审美活动都不只限于人从对象中获得美的享受,他的审美经验还会在意识深处积淀下来,不断地丰富和充实着他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调整和改变着他自身内在的美的尺度。这样,不仅使得每一次审美活动的终点反过来又成了日后审美活动的起点,而且,这些审美经验不但作为审美者个人的精神财富而保存在意识中,它还会进而通过社会交往和传递的方式,既把个人的经验变成社会的,又使社会的经验变成个人的。这样,构成人的审美能力的基础就不只是个人的实践,同时还是人类实践的总和。这就表明,人的感官以及它的审美能力同样是通过人自身的活动,在对象不断地被人化的基础上同步发展和形成的。所以,他的结论是:“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生产出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总是通过人的感觉而发生联系的。因此,当人具有了这样一种确证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人的感官”之后,也就等于使他的对象从物质领域内直接加工的对象而扩大到了物质实践的领域之外。人们之所以对山水花鸟、草木虫鱼等能够产生美感,就是由于人在感觉中已经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对它们作出了衡量和评判,已“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才使得这些对象与经过人们直接加工的对象一样,对人来说都“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
这样,被唯心主义片面发展了的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也就为马克思作出了唯物而辩证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