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克思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但在他的论著中却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研究马克思的这份美学思想遗产,对于建设我们的美学理论迄今仍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工作以前已经做过不少,但现在看来,不仅认识的深度十分有限,而且还存在着不少误解和曲解。现在美学界有些人不去深入钻研原著,而是根据这些误解和曲解来否定马克思美学思想中的某些基本命题,这实在是非常轻率、很不严肃的。

正如任何理论创造都是在前人思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那样,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也不例外。对于它来说,凭借和依据的思想资料主要就是德国古典美学。所以,要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正确评价它的历史功绩和地位,就应该把它与德国古典美学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德国古典美学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审美看作是达到个体与类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一条途径。这观点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康德所提出,他从鉴赏(亦即审美)判断的角度来探究美的特质时,从质的契机把美规定为“是不凭利害关系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对象 ,它对每个人都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又进而对由美、善和快适三种对象所引起的愉快加以比较,认为“在这三种愉快里,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是惟一无利害的和自由的愉快;因为这里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强迫我们去赞许” ,因而,“判断者在他对这对象产生愉快时,他感到自己完全是自由的:于是他就不能找到私人的、只和他的主体有关的条件作为这愉快的根据,因此必须认为这种愉快是根据他所设想人人共有的东西,结果他必须相信他有理由设想每个人都同感到此愉快” 。这样,个体与类之间的界限在审美中也就完全消失而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后世不少学者也都认为这是理解康德美学思想的一把钥匙。

康德的这一思想后来为席勒和黑格尔等人所继承和发展,尽管在具体论证方面他们与康德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却完全是一致的。特别是席勒,他把康德的审美实现个体与类的统一的思想发展成为他的审美教育的理论,把这一思想从理论的层面推进到了实践的层面,从而试图达到“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 的目的。他深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造成的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个体与类的对立的社会危害,试图通过探讨审美教育来重建他理想中的古代社会的人性的完整与和谐。他的理由是,“感官的快乐我们只能通过个体来享受”,“只能使一个人幸福”;“认识的快乐我们只能作为类来享受”,“只有在一般无法假定的条件下才能使人幸福”;“而只有美,当我们同时既作为个体又作为类,也就是作为类的代表时才能享受到它”,所以,“它能使全世界幸福,谁要是受到美的魅力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 。这样,就使得人通过审美既从感性束缚又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达到人的两种本性的协调一致,从而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因而,“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也就被他看作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 。所以,他认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这就使得席勒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整个德国古典美学突破了把美学仅仅看作是艺术的哲学、以研究和探讨艺术的基本规律为己任的传统观念,把它与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这一革命的目标联系起来。它大大地开拓了美学研究的领域,提高了美学自身的价值,从而成了德国古典美学对于美学发展的一大贡献。相比之下,当时流传于英国的经验派美学就显得有些琐屑而浅薄了。

但是,由于康德、席勒等人思想上的局限,使得他们在提出通过审美来达到个体与类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时候,都忽视了它的实践基础和前提,错误地以意识领域内的问题来取代现实领域内的问题,把现实领域内的问题也当作意识领域内的问题来探讨它的解决的途径,以致他们的美学思想在理论上陷入到唯心主义,在政治上陷入到空想主义。正是出于对康德等人的思想包括他们的美学理论的这种内在二重性和矛盾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方面说它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是一种“以现实的阶级利益为基础的法国自由主义在德国所采取的特有形式” 。而另一方面又指出它虽然反对专制、向往共和,又害怕革命、倡导改良,“只是用抽象的思想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 。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到德国古典美学的辉煌成就的同时,对他们的思想局限必须有一个充分而清醒的估计。因此,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分清它的精华和糟粕,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也就成了推进美学研究向前发展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这工作首先由马克思承担起来。他就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从对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入手,来从事无产阶级美学思想和理论的创建工作的。 3iJKzx9BQ1tk7KlDI/VTiFPb66+B/cszlWLeR1q0YjaR+wdmMn2AkTGNuWJaAg8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