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说发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它被李泽厚引入作为建立“情本体”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前提。荣格认为任何个人的心理意识都不只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它还包含着由历史沉积而来的“集体无意识”在内,所以他把作家看作是一个“集体的人”,在他的作品中回响着“整个族类”乃至“全人类的声音”
。表明人的心理乃是历史的积淀物,是历史工作的成果,这我认为不是没有道理的。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看作是历史的产物,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或同时代的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
。他们在谈到拉斐尔的作品时说“和其他任何艺术家一样,拉斐尔也受到他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条件的制约”,表明在他的身上有着一种由历史所造成的“既得的力量”在起作用。这些“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不是“任何个人所能自由选择”
的,是“由历代祖先经验”所“积累起来的遗传”的结果
,这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积淀”说。但要使“积淀”说成为科学,我认为还须对它的内在机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就关涉到内在机制与外在机制以及人与“历史”关系的问题。按照前文所引的“历史就是追求一定目的的人的活动”的观点,表明历史与人的活动是不能分离的,离开人的活动也就没有历史。这就要求我们看待历史时必须注意这样两点:第一,由于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现实关系中进行的,而现实关系是一种共时态的存在,是以空间的形态而出现的,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时就不能把时间性与空间性加以分离,否则,就会把历史虚化和抽象化了;第二,作为构成历史的活动主体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作为知、意、情统一的整体的人参与活动的。所以历史的动力就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抽象的理性精神,而只能是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生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具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那么,李泽厚在阐释“积淀”说时是怎样理解历史和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呢?这就得先从他对“积淀”的理解说起。他对“积淀”这个概念有过多次解释,他认为积淀可以“从‘人类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和‘个体的’三个层面来剖析。认识是‘理性的内化’,表现为百万年积累形成似是先验的感性时空直观、知识逻辑形式和因果观念;伦理是‘理性的凝聚’,表现为理性对感性欲求的压抑、控制和对感性行为的主宰、决定;审美则是‘理性对感性的渗透融合’。‘积淀’理论重视理性与感性、社会与自然、群体与个体、历史与心理之间的紧张以及前者如何可能转换成后者,最终落脚在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以获取自由,认识的自由直观,伦理的自由意志,审美的自由享受等等”
。并认为“‘积淀’三层,最终也最重要的是个体性这一层”
。按个体性是“积淀”的最终的落脚点这一思想,后来,他又把“积淀”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是指“不同于动物又基于动物生理基础的整个人类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包括“理性的内化”和“理性的凝聚”;狭义的是专指“理性在感性(从五官知觉到各类情欲)中的沉入、渗透和融合”
。前二者“主要是理性在建造、主宰、控制着感性”,由于理性“是为了‘与人共在’、‘活在世上’而组建的共同规则”,是“群体对于个体此在的生活规范和生存规范”,“其人类普遍性非常突出”,所以这种“理性心理乃是‘非本真本己’存在中的历史组建”;而审美作为“理性的积淀”由于把“理性融化在‘我’的感性中,在这里,‘非本真本己’的存在沉入‘本真本己’的存在中”
,这就使得在审美中“由各不同文化(民族、地区、阶层)所造成的心理差异,即理性与感性的结构、配合、比例、便可以颇不相同”而最能显示个体的心理特征。
且不说这样的分析是否存在着机械分割的倾向,至少有一点我认为是值得商讨的,即这里所说都只是就“积淀”的内在机制所做的静态的考察,而毫不涉及它的外部根源。这显然是与他把人与历史分割,而导致对历史作时空分离的解释是分不开的。而在我们看来,历史作为人的活动在时间延续上的一种形态,既然它的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进行的。所以只要承认历史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就不能把时间与空间作机械的分离,把空间性排除在历史的视野之外。空间性的特征是广延性和共时性,是一切物质系统中各种要素得以共存并互相作用的根本条件。所以奥古斯丁认为“一样不被空间所占有的东西,即是虚无,绝对虚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活动看作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就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的空间性维度的积极的肯定在内。他们批评“过去的一切历史观”的错误之一,就是“完全忽视了历史这一现实基础”,把历史的东西“说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在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
这就表明空间性乃是时间性的前提,正是这种处在特定空间条件下的人的活动的延续和发展,才会有以时间承续的形式而出现的人的历史。否则,就等于把历史虚化、抽象化了。尽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活动不会是完全没有历史前提的,任何空间条件下的人的活动,都是这样那样地承载着历史经验的行为;但从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来看,我们就不能不把特定空间条件下的人的活动置于基础的地位。
而恰恰在这一点上,被李泽厚在解释“积淀”说时任意地给排除了,他认为“历史会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性、独特性,即指事物在特定的时空、环境、条件下的产物(发生或出现);一是绝对性、积累性,指事物是人类实践经验及其意识、思维的不断的继承、生成。人是历史的产儿,同时具有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按一般的理解,相对性是指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的,因而是有限的,特殊的,暂时的;而绝对性是超越时空条件的,因而是无限的,普遍的,永恒的。这两者原本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总是在相对之中包含绝对,而绝对体现在相对之中,比如对于某些伦理道德观念像诚信、仁义等,我们一方面承认它有超历史、超时空条件的绝对价值,但另一方面又应看到它的内涵总是因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它的具体内涵和现实意义也不完全一样。但李泽厚对相对性和绝对性作这样的分解目的不是说明两者的内在联系,而是为了强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更看重前一方面”,而他则“更注重后一方面。因为后一方面(历史的积累性、绝对性)正关乎人类的本体存在”
。这样产生的实际效果就把原本辩证统一不可割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机械地分割开来,并由此把空间性的内容,如人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人的活动和外部环境和条件等客观因素排除在他的历史的视野之外,这与他前面排除生产关系来谈生产力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李泽厚虽然表面上也承认历史的空间维度,但既然认为唯有时间的维度才“关乎人类的本体存在”,这不就是说明以空间的形态而出现的人的活动中的各种要素的共存和互相作用是没有基础性、本体论的地位吗?这实际上就是把人与历史加以分离,使他的“情本体”趋向封闭、抽象,而这种历史也只能说是他主观虚构的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正是由于否定了历史的空间的维度,否定了在特定现实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在他的“积淀”说中,作为构成人的心理活动知、意、情这三个部分,也就不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就为他在“积淀”说中把认识、伦理、审美三者做机械分割埋下伏笔。而事实上在人的实际活动过程中,知、情、意这三者总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互为前提的。因为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意识行为,所以为了使实践获得成功,从逻辑上来说,人们首先必须认识世界,掌握世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然后才能按照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目的,并通过意志努力在对象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思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这里所说的“实践力量”,按我的理解不只是指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更包括推动人去从事实际活动内部意志和精神动力,如目标、意向、愿望、激情等等,其中无不渗透着鲜明的情感的成分。正是由于情感在从认识向意志过渡过程中所起的动力作用,才有可能使得认识和意志由理性的强制转化为个人主观的意愿;同时通过实践,反过来又使得认识和意志的关系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把原先间接认识到的变为自己直接体验到的,从而使原先外在于人的变为内在于人的。这就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相互作用、转化和融合的过程。表明在人的实际活动过程中,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总是以一个整体的人而参与的。所以人的心理的成长和发展既不可能只限于情感,而情感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的整个心理背景而获得提升,而都是以整体的形式来实现的。要是没有整体的心理背景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其中单一心理元素的发展。就李泽厚所说的作为“内在的自然的人化”的基本标志“情欲的人化”来说,不就是由于理性的介入而使本能的欲望上升为人的情感和情操,亦即由情欲的理性化而实现的吗?所以情的积淀是离不开理的积淀的,情的提升从根本意义上说也就是理的提升。因此把积淀分为“理性的内化”、“理性的凝聚”和“理性的沉入”,并认为前二者都是“非本真本己”的,唯有后者才是“本真本己”的东西,从而把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这哲学的三个分支,机械地分割开来,以贬低认识论和伦理学来提高美学在对人的本体建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完全是由于他离开了人的活动这一历史前提,对之作抽象的、静态的、纯心理的分析所致。所以在我看来,李泽厚的积淀说虽然不像荣格那样,把个人身上的集体无意识归之于“遗传”,认为“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与遗传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
,但实际上都是脱离人的活动所作出的一种主观唯心的理论假说,这就决定了他由“积淀”说所引申出来的“情本体”是没有科学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