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历史唯物论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在20世纪中叶美学大讨论中随着“实践论美学”的兴起而开始的,这里有李泽厚先生的一份功劳。我把“实践论美学”看作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起点,就是因为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科学,在近代由维科所开创,并经由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赫尔德、黑格尔等人的发展而形成和确立的。但是他们不是受近代自然科学和机械决定论思想的影响,把历史发展的原因归之于自然环境、种族和风俗,就是按斯多亚学派的“宇宙理性”“宇宙秩序”甚至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的影响,把它归之于超自然的天意、理性的意图和计划,因而都不能对之做出科学的解释;是马克思首先拨开了笼罩在历史上的这些迷雾,从物质生产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找到了它的根本原因,并从物质生产出发,来解释人类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现象而使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是迄今为止无人所能企及和超越的伟大的发现和贡献。

实践论美学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来探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的。它既不同于古典美学把美看作只是一种物理现象,把美感看作只是人对客观世界美的事物的一种反映,也不同于有些现代美学把美看作完全是一种心理现象,把美感看作是人的主观情感的一种投射;而认为正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由“自在”的变为“为我”的,由与人是对立、疏远的变为亲和的,由仅仅是利用的关系变为观赏的关系;并在这一改变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人类自身的感觉能力和心理能力,使原本的自然感官变为文化感官,这才有可能使人和自然建立起审美的关系而使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美的,从而为我们解释审美现象找到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当然,这些思想还只是限于对审美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的说明,要使美学成为一门完善的科学,还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审美心理学、审美现象和审美文化学等诸多方面推进,这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美学界的不少人,特别是所谓“后实践美学”的倡导者不理解这一点,认为它不能直接解释一些复杂的审美现象而予以否定,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我国美学研究中这一思想的逆转,我认为还并非真正始于“后实践美学”,李泽厚本人才是始作俑者。它是从李泽厚晚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背叛和理论篡改,提出所谓“主体性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情本体”开始的。这三者在他看来实在是同一的理论,它的出发点就是“人活着”。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后期著作《历史本体论》中,这部著作虽然以历史为题,但实际上是以“情本体”为核心所建构的一部美学著作。它的基本观点被刘再复誉为是对马克思主义作“穿透性阅读”之后所作出的“相当彻底的历史唯物论的表述”,是“真正的历史唯物论” ,“在当今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历史唯物论表达得如此彻底,也极少见” 。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

把历史和人联系起来,从人的问题切入来看待社会历史和文化问题,无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因为“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有了人我们才开始有了历史” ,所以“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这表明产生人类史的根本原因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就是人的活动,首先是生产劳动。这种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所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特别强调与19世纪“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这些观点从表面上看与李泽厚的“人活着”非常相似,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有着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视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非是说明“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否则,人们就无法生存。但这对人来说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吃饭”、为了“活着”,而只是为了说明历史的创造以及它的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决非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内容。因为人是不可能作为孤立的处在“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人”来从事生产活动的,在生产活动中还必然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所以“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从直接生活出发来考察实际生活的过程”时,就必然要求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辩证运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表明在人类社会中,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都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 ;反过来这种社会关系又通过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包括政治的、宗教的、伦理的制约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这决定了凡是社会的人总既是个别的,又是普遍的人,“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种社会性反映在人的意识中就是人的理性,它集中体现在人对自身社会本性的自觉认识上;反过来也就是说,只有当人对自身的社会本性有了自觉的认识,人才开始具有理性。所以理性与社会性,普遍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一的概念,都是对于人的本质的一种理论上的规定。

但这一基本道理却成了李泽厚所批判、否定的对象,认为“生存在马克思所说的既定的现存生产方式之下,人们交往关系之中,人活着就受它们的支配,控制甚至主宰” ,“在哲学上,由笛卡尔的‘我思’到康德的‘先验统觉’,再由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翻转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性集体性的‘我意识’将个体性的‘我活着’几乎完全吞食。人为物役,异化极峰” 。他提出“我活着”就是为了“宣告人类史前期那种同质性、普遍性、必然性的结束,偶发性、差异性、独特性的日趋重要和凸出” ,目的是“使人从集体、从理性、从各种约束中解放出来”,这“正是由理性、逻辑普遍性的现代性走向感性、人生偶然性的后现代之路” 。为此,他按照他一贯使用的“六经注我”的思维方式,对历史唯物主义加以肆意的篡改,在谈物质生产时,把生产过程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交往关系”,亦即马克思、恩格斯后来所说的“生产关系”排除在外,借刘再复的话来说,就是“不侈谈生产关系,只注重生产工具的制造与变革的巨大历史作用” 。这样就把人从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而成为孤立的、抽象的人。虽然他反复说明“个体的人总是出生、生活、生存在一定时空条件的群体中,总是‘活在世上’‘与他人同在’。由此涉及了‘唯物史观’的理论” 。但由于排除了社会关系,这种“与他人同在”也就成了是虚幻的、是没有社会根基的,也就与海德格尔的“人生在世”合流,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就必然使他的“历史本体论”走向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所以他把心理建设看作是“本体论的回归之路” 。认为“心理成本体这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贡献”,并承认他的“历史本体论”是“承续海德格尔而来” 。这样,历史发展也就不再是社会变革的问题而只是一个“心理建设”的问题。这就是刘再复所妄言的是对马克思作了“穿透性的阅读”之后对历史唯物主义所做的“创造性”的发展,“是独家创造的历史本体论”!

我这样说并不认为心理建设不重要,早在两千五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要为灵魂操心,规劝人们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财产,而应该“注意灵魂的完善为重” ;所以面对当今社会人们一心为财富操劳而忘却自己灵魂的安顿的情况下,提出“心理建设”问题确是有其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我在自己近年发表的论著中也在反复提倡和宣扬这个问题。 但与李泽厚不同的是,我认为这只是属于人生论、伦理学和美学研究的领域的问题,是不能取代历史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所以以“后现代主义”马首是瞻,把人的社会普遍性看作是“人类史前”的特性,而仅仅以个人性、偶然性来为人的本质定性,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以社会性、集体性“吞食”了个人,是极其轻率、武断、缺乏起码的科学态度的;试图把历史的问题转化为个人心理的问题,放到个人心理的层面上来探寻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方案,更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和妄想!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把历史的出发点视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而且始终把个人的自由解放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归宿和最终目的,认为“要不是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 ,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些言论都足以充分说明。当然,这些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只是提出而未能得到全面的展开。这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历史哲学,它所着眼的是人类总体,而非像伦理学、心理学、人生学那样以具体的个人为对象;所致力的不是个人的心理建设,而“把历史看作人类发展的过程”,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决定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的“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不是抽象的、偶然性的个人,他本身就是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体,强调“人作为人类历史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 。所以他们所说的“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既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也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而只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性与社会性统一的人。李泽厚认为“唯物史观将人的主题完全纳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以至个人的人看不见了,更不能解决‘为什么活’(伦理学)和‘活得怎样’(幸福,即宗教和美学)的问题” ,从而提出要把立足点转移到人“为什么活”和“活的怎样”上来,认为“个人作为‘我意识我活着’得努力去自己寻找,自己决定,自己负责。即凭自己个体的独特性,去走向宗教、科学、艺术和世俗生活,以实现自己的人生” 。这就把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生学、伦理学、美学混淆了。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理论基础,它涵盖人生学、伦理学和美学而本身不就是伦理学和美学。否则,还有什么科学分工的必要呢?如果抛开客观的、历史的视野,以个体的偶发性、差异性、独特性,以个体的心理、情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这必然会把个体与社会、人与历史分割开来,对立起来,以人的个体性来否定社会性,这还算得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吗? hBh2Gz3VTY6MOpaACu7swtV+gD5/N+1RLgZGZ572e0SKYm5Klaw03hS4/lw0gBv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