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上分析表明,虽然在我国流行的“实践论美学”主要只是从本体论、本质论的角度来阐述什么是美,没有把美论与美感论统一起来,还远不足以包括美学的全部内容,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美学理论,还需要我们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审美心理学、审美现象学等方面推进而与之获得有机的结合;但若是由于实践论美学重视对美的本体、本质的探讨,而把它归之于客观论美学、认识论美学,并以反主客二分为理由而对之予以否定,完全以审美心理学或审美现象学取而代之,那么,我们的美学的内容不仅同样是不完整的,而且还很可能使我们的美学研究由于失去科学的基础而重走回头路。所以,我们坚持和维护实践论美学对于美的本体和本质的探讨在美学研究中的基础地位,在今天它的意义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理论方面来说,可以为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确立一个正确的逻辑起点,而使美学有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理论虽然来源于经验事实,是从经验事实中概括提升而来,但却不是对经验事实的简单的归纳和综合,而是经过理论思维而建构的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实践论美学把美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应顺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达到由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而形成的一种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是在感性对象上体现的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自我确证,这就说明美所给予人的不是一般的感官愉悦,而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志、愿望来改造现实的成果,一切具体的美的形态,都只能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科学的解释。但由于以往人们往往把美的“本质”理解为美的“定义”,以为按这一道理就可以直接用来解释具体的审美对象,因而往往以现实世界中的大量审美对象并非人的直接加工的产物为理由而对之予以否定,放弃和排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对美的客观属性的研究,转向仅仅从个人、心理的维度,从审美心理学、审美现象学的维度去进行研究。这种研究虽然在解释实际的审美现象方面获得某些突破,但由于放弃了对于美的本质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讨和思考,不仅使认识流于肤浅,而且也只能解释当下的、即时的审美现象而不能从人类审美关系发展、进化的历史的高度,来揭示美的文化内涵。如为什么在现代人普遍认为是美的事物而原始人并不认为是美的?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 艺术与社会生活》中谈到,澳洲的布什门人虽然生活在四季温暖如春、鲜花盛开的地方,但是他们却从不以鲜花来装扮自己,他引用格罗塞的解释,认为对于美来说,人们“挑选的总是那些对于他有最大实际兴趣的现象”。而由于原始的狩猎部落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野生动物,所以他们把植物的采集“看作是下等的工作交给了妇女们”而不被重视,这就使得植物在他们的装饰艺术中是没有地位的,并由此表明“从动物的装饰到植物装饰的过渡,是文化史上的最大进步——是从狩猎生活到农业生活的过渡的象征” 。这就改变了自古希腊直到19世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古典美学仅仅从物体的形状、色彩,如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等方面来解释美的客观论的倾向,从人类生产实践、历史文化方面找到美的根本原因,认为正是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改变了人与现实的关系,使自然从“自在”的变为“为我”的,与人的关系从疏远的变为密切的,才使得人从客观的事物中看到了人自身的主观目的,从对象中看到了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肯定,这才有可能使对象进入人的视域而成为美的对象。所以在我们今天看来的许多美的对象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看作是美的,它们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果。这是从社会、历史、文化的高度对于美的本质所作出的最为深刻的把握,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美学科学的一个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既然是我们进行理论思考的依据和出发点,它必须要求我们在思维行程中保持思想的一惯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前提结论的统一性。在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思维方式中必然会更倾向于演绎,更倾向于从观念出发而不是直接从经验事实出发,这必然带有思辨形而上学的性质。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被人误以为是封闭的、排他的、脱离实际的。其实在辩证逻辑看来,我们通常所说的“逻辑起点”只不过是一种“知性的抽象”,它虽然不同于“感性的具体”,而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绝不是处在直观和表象之外或凌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中的产物” 。因此它必然潜伏着“感性具体”的一切因子,如我们把审美的本质界定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际上也就包含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同时也改造着自身,在实现外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也实现着人自身内部自然不断“人化”的过程,表明对于美学来说,美感论与美的本质论、即美的主观性维度的研究与客观性维度的研究是互相规定、交互发展而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这就使得像新实践美学所推崇的“移情论”,实践存在论美学所提倡的“生成论”的合理因素都可以经过批判、改造为实践论美学所吸取和接纳,使辩证逻辑的思维过程也就成了对感性知识进行综合把握,而达到“理性具体”即“理论具体”的过程,它的工作的步骤就是按黑格尔所说的“从一些简单的规定开始,而在这些规定之后的规定性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具体,因为结果包含着自己的开端,而开端的运动用某种新的规定丰富了它,因此,不应该把前进的运动看作从某一他物到另一他物的流动。绝对方法中的概念保留在自己的异在中,普遍的东西保存在自己单独的东西中,保留在判断的实在中;在继续前进规定的每一个阶段上,普遍的东西不断提高它以前的全部内容,它不仅没有因其辩证的前进而丧失了什么,丢下了什么,而且还带着一切收获物,使自己内部不断丰富充实起来” 。所以我认为对于美学研究来说,辩证思维的开展过程,也就是通过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交互作用,按美的本质这一逻辑起点把相关知识整合为一个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科学的思想体系的过程,是逻辑起点在进行中自身获得丰富和充实的过程。所以从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的要求来说,要是没有一个逻辑的起点,即使掌握的知识最多,也只不过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而非有机整体。

第二,从实践的、亦即美感论方面来看,使审美判断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指导,而使美感论与美论统一起来,把美感看作是美的本质在审美活动中的具体展示和进入人的内心的一种感知方式。因为审美不同于认识,它不是通过思维而是通过个人的感觉和体验所产生的,总是经过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加工和改造,所以反映在主体的意识中总会出现种种变异,以致同一对象不仅在不同主体的感知和体验中,甚至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的感知和体验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只要是真正属于美的感觉和体验,又必然以客观世界所存在的美为依据。前面我们把“客体”与“对象”这两个概念严格区分,把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形成的美称之为“客体”,而把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经由主体的情感想象的二度加工所形成的意向称之为“对象”,就是为了说明反映在主体意识中的美都不仅只是因为它自身的自然属性,而还由于所载负的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个人趣味等美的意蕴的无比丰富而不是仅凭客体所能穷尽的。如在我国,由于受孔子的“比德”说的影响,以致像梅花、兰花、松树、柏树等植物原本都只不过是经风耐寒的自然属性在审美中都被赋予人的道德品格,被称为“岁寒三友”(梅、松、柏或竹),或“四君子”(梅、兰、竹、菊),倍受人们所歌颂和赞美,而为经受中国传统文化所熏陶的人们所理解和认同。这表明审美判断不像认识判断那样都是可以互证的,凡属审美的判断,只要限于“偏爱”的范围之内而不至于发展成为一种“偏见”,都有它独立而自由存在的价值。康德把“愉快先于判断”还是“判断先于愉快”看作是“解决鉴赏判断的关键问题” ,是审美愉悦和感觉快适的根本区别之所在,这就表明在审美判断过程中,我们若是不能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去进行把握,即使也能产生愉快,那么这种愉快也只能是生物性和生理性的,它只能属于感觉快适,而非真正的审美愉悦。

但这绝不是说凡是审美判断都是先经文化考察之后而作出的,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它只不过表明“逻辑在先”,而非“时间在先”。虽然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对美的感知常常是在与审美对象猝然相遇中随缘而发,但这大多是限于鲍桑葵所说的“浅易的美”、亦即是“优美”的对象而言,因为它排除了物体本身和所给予人的感觉中的一切不协调成分,通常是以形态的娇小、柔和,色彩的鲜艳、明丽,结构的协调和统一等直接使人愉快的形式出现,就像奥古斯丁所说的,它代表着有限事物所能达到的最近于上帝(理念)的那种“整一”的境界,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所能达到的最优化的状态,是人们凭着自然的感官不假思索就能为心灵直接掌握的。至于“崇高”的对象,亦即鲍桑葵称之为“艰奥的美”。它在人们心目中所唤起的情感过程如同杜甫在《望岳》中所描写的,是由于泰山的那种“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巍峨、磅礴的气势,才激发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愿,以自己的意志和勇气去征服和战胜对象的欲望,这样一个心理活动的深刻转化的过程的。这种面对艰难险阻所激发起来的意志和勇气,正是亿万年来人类在对象世界为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这实践过程中所培养的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自我意识,所以对崇高的评判不像美那样仅凭感觉经验,而更需对美的本质有深邃的哲学思考才能领悟。亦即康德所说的还需要“有一个主观性的、而仍是普遍有效的先验原理做它的基础”。 所以“若是没有道德诸观念的演进和发展,那么,我们受过文化陶冶的人所称为崇高的对象,对于粗陋的人只现得可怖” 因而他把审美(广义的、包括崇高感)看作既是一种“享乐的方式”而又是“一种修养”。后来黑格尔更是把鉴赏力称之为“有修养的美感”

这都说明文化修养在美感产生过程中的重要。这修养我认为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从感性的层面上,是指审美趣味和能力的培养,而从理性的层面上,则是对于美的性质理论上的理解和掌握。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探讨,从实践方面来看,虽然它不能直接用来解释具体的审美活动,但正如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那样:凡是感觉到的人们未必就能理解它,唯有理解了的才能真正感觉它,因为它反过来能引导美感按美的本质的指引去感知,把审美与人的生存活动联系起来,去发掘它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以维护美感论与美的本质论在美学中的内在统一性,唯此我们对于美学问题才会有真切而深入的理解。所以尽管审美心理学和现象学的研究对于完成美学的理论建构都很重要,但要是抛弃了与美的本质论,那么美学也就丧失了它作为艺术本体论的地位,而与艺术的鉴赏学合流,美学的哲学本性也就丧失了。

2016年3月28日
(原载《文艺研究》2016年第9期 收入本文集时经修改,并重写了第三节) 0zFY1VYBJ3oiOPK1q2miPH8ayvjNf6GCNDbGEtWla7HISwrVRwKj/Vgt6TqBHt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