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术境界与人生境界

我总觉得看书、写作、搞研究、做学问是一件乐事。当我们从书中得到前所未闻的知识、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把前人所留下来的疑难问题说得较为正确、完善,写出一篇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那是多么大的快乐!

这种快乐的得到当然要付出代价。凡是搞研究、做学问的人恐怕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往往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搞得你食之不甘、寝之不安。但是,当我们把从事研究作为自己的志趣所向,自己的一种人生目标和生存方式,那么,我们就不仅甘愿为它付出,虽苦不觉得其苦,而且还会感到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乐此不疲、其乐无穷!这样,我们在研究中就会排除急功近利的考虑而无休止地追求完美,追求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所以,每当我写出一篇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我就会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反复欣赏、反复揣摩、反复加工,使之精益求精,以致修改的时间不亚于写作的时间、甚至超过写作的时间。

我曾经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常想若是自己年轻时也有他们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条件,现在学业上肯定会是另外一番模样,不了解现在许多单位所推行的考评制度给他们所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考评制度不是激发他们的人生自觉、学术进取,朝着高远的学术目标去努力,而是使他们工作也像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条件下的雇佣劳动那样,把治学这本应是自由的劳动也变为强制的劳动,以致有些人不得不为了职称、工资、岗贴等眼前利益去抄袭、剽窃、投机取巧、进行学术贿赂、制造学术泡沫……这样一想,我倒反而庆幸起自己年轻时没有这样的外部压力,而能以轻松自由的心态从事研究和写作,觉得自己没有承受过这种巨大压力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倒是很幸运的!

不过,我也曾站在年轻同志的立场作过这样的考虑:在目前学术评估的机制没有完全改变之前,我们是否也可以自己争取到一点学术上的自主和自由,而不完全迁就于环境。自主、自由对于我们做好任何事情都非常重要,所以马克思把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活动”称之为“自由活动”。而“自由”又是以“自主”为前提和条件的,因为只有自主的、自愿的活动,人们才会有兴趣,才会乐于从事,人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自主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治学本来就是很寂寞的,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更是如此。既然我们选择了治学的道路,觉得自己还是比较适合于做学问,而没有想到要去经商、从政或其他对于自己更适合的工作,那么我们就应该心无旁骛,把自己全身心托付给学术,努力去培养自己对学问的那种忠诚而虔敬的心情,甘愿为它所奉献、做出牺牲,认识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得出好学问、大学问、真正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学问;我们自己也可以以牺牲眼前的利益来换取生命价值的永恒!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所应有的品格,这样的学者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学者!是我们的学术事业得以挺立的脊梁骨!所以学问与人品、学术境界与人生境界是统一的。我觉得在当今这个唯利是图的社会里,学术的进步和繁荣特别要靠这样的学者去承担和推动!

(原载《文艺报》2006年第81期) 31L9+1eRkgL+yMcP8qFjeXjTYw5QabHfntIZNKVkHa9DkJZ0EjR9/nzxggMV5j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