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说“无理之‘理’”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向很为人称道。《红楼梦》里的香菱读后曾发表过这样的感想:“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为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她所说的“无理之‘理’”。这话说出了很多人的看法,自然也包括曹雪芹本人在内。然而,为什么凭这两个字就能画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画,在“无理”中见出情理来呢?要通过香菱之口来细说当然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不妨接过这个话题,把香菱没有说的话再说下去。

的确,当我们初读到这两句诗,不加细想,确实感到这“直”字有些“无理”。烟通常总是盘曲上升的,怎么用一个“直”字形容?这是由于常见的烟给我们的印象在起作用的缘故。《塞上》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春,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与吐蕃大战告捷,王维奉命出塞慰问将士,这一联写的就是途中所见,所以这烟无疑是作为报捷信号的“燧烟”。据《酉阳杂俎》记载,古边亭举烽火时,都用狼粪烧烟,取狼烟之聚之直,风吹不斜;再加上大漠中空气干燥,气压很高,烟就可以直冲中天。这里选用了一个“直”字,细细想来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沿用现成的形容词如“袅袅”之类,那就破坏了生活的真实,落套还在于其次。我们称赞这个“直”字,就是取其准确。文艺作品中大凡出色的描写,都是作者实地观察所得,总是非常准确的,不过这只有细心的读者才能发现。如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有一段关于朝霞的描写:“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玫瑰色的晨曦,……不像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红……”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刻意的描绘,看来都很平常,但其中就大有值得我们潜心体察的地方。因为在气象学上,云霞常常是未来天气的预告。如果云霞是玫瑰色或淡红色的,这表明阳光穿过的尘埃比较干燥,未来的天气将会晴朗;倘若云霞的颜色显得暗红,就表明尘埃中水蒸气的含量较多,不久肯定就要下雨。这里屠格涅夫写到云霞的颜色是“玫瑰色”而不是“暗红色”的,显然完全切合这篇作品所描写的七月里晴朗的一天。这可谓达到“诗与科学结合”的境界!不仅在这里,据说《猎人笔记》中很多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经得起这样科学分析的。屠格涅夫是否有意借助自然科学的知识来观察、描写自然?我不知道,我这里所要说的只是:根据文艺作品真实性的要求,一个作家只要他善于观察,他对事物的把握同样能达到科学的准确性的高度。要不,文艺作品又怎么能给人以认识的价值呢?

但是,话又要说回来,要是有人借口“诗与科学的结合”,把文艺作品与科学著作等同起来,都以科学的准确性来要求文艺的真实性,那有时也未免要闹笑话。杜甫的《古柏行》中有两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评曰:“无乃太细长!”因为根据沈括的计算,四十围是直径七尺,以直径七尺与高度二千尺之比,这柏树就显得畸形了。这里,他完全以数学家和植物学家的眼光来读诗,着眼的只是科学的理,而完全无视于艺术的理,那也就领略不到艺术的情趣了。如果读诗都这样拘泥事实,“大漠孤烟直”的“直”字固然值得称道;而“长河落日圆”的“圆”字即使不说是败笔,至少也不应该说没有其他字可换了。因为严格说来,落日不是正圆而是扁圆的。据科学测定,它的垂直方向的直径只不过水平方向直径的五分之四。这是由于那时阳光通过真空宇宙空间斜照到大气层里,地球大气层上下密度不同,阳光经过地球大气层的传播,就会产生折光现象,所以看来是扁圆的。但人们为什么还同样称赏这个“圆”字呢?这是因为尽管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只有当空的太阳是正圆的,然而,那时太阳的光芒很强,刺得人们睁不开眼,谁都不会去直视它,人们只感到它的亮。而不会注意它的圆;只有到傍晚将落的时候,光芒收敛了,特别在江、河、湖、海的单调的水平线上,才会发现它的圆大。这里就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探讨的艺术的“理”在内。文艺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所描写的都离不开人们的感性世界,都需要凭作者的感官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感受所得。人的感官毕竟不是科学仪器,所得的印象总不免要受各种主观条件的影响,特别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主观因素的熔铸,才赋予一些原来没有生命的自然景物以艺术的生命,使之能够与读者在感情上产生交流,以致某些明明不合常识的地方,也并不因而使人感到无理。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的三、四两句,如果按照常识,显然是说不通的。天怎么能低于树?月与人的距离怎么会因江清而变近?然而只要我们深入体味就会发觉这里有很多艺术的“理”。试想:诗人远游他乡,舟车劳顿,日复一日,归程渺茫,日暮泊舟洲头,想起明天又将是一个艰苦的行程,心里不免思绪惆怅。所以暮色之中,愁眼遥望,天际空旷无垠,故显得天比树低;心情寂寥,孤苦无伴,才会把江中的月影当作是陪伴行舟的有情之物,而感到分外亲近。这里写的既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又是旅人心目中真切的景象,旅人特定心情下所生的感觉。看不到这一点,就不仅领略不到这些描写的情味,甚至连诗句本身有时也无法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艺作品中的任何描写都是“有我之境”。由此看来“长河落日圆”之所以同样为人称道,就是由于诗人凭着这个“圆”字,不仅描写了物,而且表现了人,画出了一个人的感觉中的落日。

所以,科学与艺术虽然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艺术,总不能像科学那样客观地反映生活,总还得要表现作者一定的感觉和意念,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否则也就不成其为艺术!这就是有些描写尽管科学上不能成理,而艺术上却仍然合情合理的缘故。我想,香菱还没有说出来的“无理之‘理’”的含意,大概也就是这些吧!

(原载《文化娱乐》1980年第4期) qZjQj5yvQ8ThDbB99O06Qp+bhp1la4cHhRZZkvaXjCQwo1Dd50fQupC/a6OiOSq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