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这里,我向读者朋友奉献的是我历年所撰写的文学和美学基础理论文章的自选集五卷本,顺便也介绍一下我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思想历程。

我是一名教师,1958年初秋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就被领导分配为从事文学理论的教学工作。也就是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让我感到,要向学生讲明文学的道理,首先得自己要对之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所以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就从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入手,开始了我在研究道路上的艰难跋涉,至今大概陆陆续续地写了250万字左右。虽然总体质量欠高,但自问也有一部分还可看看的。因此自八十岁之后,就想把这部分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汇集起来出一部文集,其余的就让它们自生自灭。但由于我没有筹措出版经费的能力,这想法也只不过是心愿而已。所幸在2018年11月的一次文学理论讨论会上,由于江西师范大学陶水平教授的热情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领导张江先生和张政文先生的大力支持,我这愿望才能得以实现。这部文集今天能顺利地出版,首先得要谢谢这三位先生。

由于我从事文学理论研究起始于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所以不仅研究的成果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而且研究的内容也一直限于文学基础理论方面,从根本上说都是围绕着文学是什么,亦即文学本质问题展开的。这个问题虽然讨论了两千多年,但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家的视角比较褊狭,缺乏整体的观念和辩证的方法。就我们这一辈人所受的教育背景来看,通常是按唯物主义认识论,亦即反映论的观点把文学看作是反映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观点就被一些人斥之为“机械论”来予以否定,但与其他文学观念比较而言,我觉得还是抓住了文学根本性质的。只是认为它所着眼局限于文学的现实根源和意识的一般本质,且带有明显的直观论的倾向,而对于文学自身的特殊本质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于是就想在反映论的思想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把对于文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推向完善,认为文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意识形式,就在于它是以作家的审美情感为心理中介来反映生活的。情感作为客体能否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对于文学来说,也就是是否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所生的内心体验,本质上不属于“事实意识”而是一种“价值意识”,是以情绪体验的方式所表达的作家对反映对象的态度和评价。它与读者之间所进行的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因而也最能使作品所表达的审美情感内化为读者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成为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和内在动力。所以对于文学的本质,我认为还应该在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实践论的观点,把它的“实体”和“功能”统一起来,才能对之作出全面的把握。这样,就不仅把文学研究从“静态”的引向“动态”的,而且也从“他律论”引向“自律论”,不像传统的认识论文学观那样把文学与政治、道德的关系看作是从外部强制的,而认为是由文学自身所蕴含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激发而产生的。我觉得文学对于人的价值主要就表现在这里。从历史上看,虽然文学的雏形——原始歌谣的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但人类的文学活动至今未曾中断而久盛不衰,就是由于美乃是人类生存的需求,是人类生活的土壤里所绽放出来的美丽的花朵。它在科技理性的眼光看来虽然是虚幻的,但正如俗语“人生有梦才美丽”所表明的,它能使人与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使人在苦难中不丧失对未来的信心而奋发进取,在安乐中不忘人生的忧患而免于沉论,使人生有梦而发生光彩,变得美丽!所以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审美理想不只是由作家创作活动所赋予的,而实在是现实生活中存在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真实的世界。因此,不论作品所具体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是积极的、是生活的光明面,还是消极的、是生活的阴暗面,只要体现了这一精神,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美的。近些年来我的研究重心从文学理论逐步转向美学,也就是希望它能在我们对深化文学特性的认识方面有所促进。

文学理论与美学虽然都源于经验生活,但就其性质来说毕竟是属于理论科学,它所要探询的不只是“是什么”而更是一个“何以是”的问题,旨在阐明学理而不在描述现象。这就不可能仅凭经验归纳,而只有通过理论思维把它们的现象与本质、现象的相对性、易变性和本质的绝对性、稳定性联系起来,按唯物辩证的方法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加上这些年来受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影响,也使我后期的文章愈来愈趋向思辨。其实像我们这些从大学中文系出身的学人,原本都是从经验出发,为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需要去学习文学理论和美学的,缺乏哲学方面的训练,加上就我的先天素质来看也不是一个长于思辨的人,所以有些文章事后读来往往会感到说理不够透彻周全,行文不够严密流畅。因而趁着这次编选文集的机会,我对入选的文章多少都作了一些修改和加工,特别是关于论及文学的实践本性的几篇,还不同程度上作了一些结构上的调整,务使把问题说得准确透彻一些,但由于耄耋之年、精力有限,这些修改也不一定就比原来的要好,只是表明我在主观上对社会、对读者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了。

这部文集根据所收入的论著的内容分为五卷,第一、二卷是我的本专业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章,也是我研究的时间跨度最大,用力最勤的部分;第三卷是有关美学方面的论文,虽大多作于近二十年前,但我对美学的兴趣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时就已产生,所以对其中有些问题的关注也有很长时间了;第四卷是我的唯一的一本系统性的论著《文学原理》,在各卷论文中由于受篇幅限制未曾展开的一些问题,在本卷大概会找到较为充分的答案;第五卷是因多位朋友建议而编,内容比较驳杂,主要是为理解我的文艺思想提供一些背景和参考材料,但不知这样的编排是否科学、合理?部分文章由于写作年代较早,为保留发表时的原貌,体例、注释等未作强行统一处理。

本文集如今得以顺利出版,我需要感谢的除了开头提到的三位先生之外,还有为我落实出版经费和出版单位的浙江大学原人文学院副院长苏宏斌教授,协助我收集资料和核对引文的浙江大学中文系朱首献副教授以及浙江工业大学郑玉明副教授,而其中需要我在这里特别提到的是这样两位:一位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阳教授,从本文集选编开始,他就像对待自己的著作那样,主动、热情地给予我工作以全面细致的关怀,向我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在编校过程中凡是遇到我犹豫不决的问题,我也总是首先向他请教,并总是从他那里得到坦诚而有益的回答。另一位就是本文集的责任编辑张潜博士,由于文集选编的时间十分匆促,加上我不会使用电脑,校订的工作不能在发稿之前而只能是在校样上进行,以致在电脑上作文字的补充、修改以及篇目调整的工作都落实到了张博士身上,给她增添了不少额外的负担,但始终得到她的理解和配合,每当我提出在稿子上需要做一些修改时,她总是爽快地回答“好的,没问题”,不仅让我深为感动,也使我在做好编校工作方面增添了不少信心和力量,感到唯有竭尽全力,才能对得起以上诸位同志式的关爱和支持。

2021年11月15日 7Z11D5/Sg0aLHfaTP2KGoBQRDz3A8Yh1vBg4bV1a/cYt4BjF4ZHHNUE3/xP4V6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