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知识的魔力

知识拥有一种魔力,这是那些从未掌握知识的人无法体会的。幸运的是,许多人兴趣盎然、十分热衷于这种魔法般的经历,这也使得知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得以成为“一种行为”和“一种热情”,就如同罗伯特·穆齐尔在《没有个性的人》一书中所描绘的那样。对于这位奥地利作家而言,书中主人公乌尔里希对知识的追求似乎是必然的,因为“人类无法放弃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这种观点早在哲学诞生时便已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对知识的追求源于物种的本性,他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解释说:“人类乐于求知,是因为他们能凭借感知力从中感受世界的乐趣。”亚里士多德将其称为“感觉”(aisthesis),这能让人或多或少地联想到知识的魔力。因此,这个人类学领域的基本常识中也包含了一些美学思想,我们可以相信中世纪思想家大阿尔伯特的说法,研究它的人也会在内心感到幸福。

知识能够创造乐趣,也能够带来朋友。如果能成功地传授这些“最重要的知识”,本书就完全达到了它的目的。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方便人们查阅或获得白纸黑字的事实性知识,以便将其“安心地带回家”。对此,歌德早在250年前便用精准的表达、讽刺地将知识称作“德国人为巧言妙语制造的万能武器”。对本书来说,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可讲述的知识释放自己的魔力,从而激发读者更多的求知欲,甚至使他们有兴趣去阅读本书所在的“知识”系列丛书的其他分册。

诚然,对个人重要的知识和对全人类重要的知识是不一样的,人类很愿意去了解自己所面临的是何种未来,但同时他们也会意识到,未来的生活依赖于某种知识,人们必须首先对其进行探索,才能予以利用。这个重大的任务最终落在了自然科学的肩上,它的形成过程和产生的影响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犹如希腊诗人品达所写的一样,即便未来对我们来说神秘莫测,即便人类不知道将会如何生活,但他们一定会知道,自己愿意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里,一个他们能用知识去创造,且不会迷失自我的世界里。

在与贝克出版社编辑斯特凡·冯·德拉尔的交谈中,我萌生了将《最重要的知识》一书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并通过七个章节进行呈现的想法。自古以来,人们将一周划分为七天,这个令人着迷的数字“7”源于数千年前存在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这样的时间分配方案是如此成功,以致一直延续至今。而在与时间的形成、划分和测量有关的问题上,随着光阴的流逝,人们越来越多地从经验、科学和技术中获得了帮助,它们最终也凭借着日益增多的机器给我们的生活,也给整个世界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从那时起,世界本身似乎也变成了一个机器,它将人类握在手中,人类也从它那里获取了许多知识来应对日常生活。这种触手可及的技术奇迹的产生,要归功于一门在20世纪赋予知识以全新品质的科学,即物理学。在原子领域中,物理学遇见了一个交叠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只为自己存在,而是凭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相互影响成为众人皆知的事实。人类用科学所描述的不再是世界本身,而是关于世界的知识。知识是一种人类的创造物,本书则用七个简短的章节呈现了它的创造过程。

本书想要揭示的所有内容,可以浓缩成这句话:“世界是一个整体,它并没有任何组成部分。”书中各章节所描绘的部分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们名字,以便更好地谈论它们。世界是一个整体早已是大家的共识。歌德曾说过,“联系即所有”,他在写给朋友卡尔·弗里德里希·策尔特的一封信中将其表述为“联系即生命”。现代生物学家证实了歌德的这一看法,他们将自己的视野从单一的遗传因子挪开,开始关注所有的遗传特征(基因组)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他们眼中,人不再是个体,而是由自身细胞和外来生活方式所组成的有生命力的整体。

然而,如同德国文学家恩斯特·罗伯特·库尔提乌斯于20世纪撰写《教育的元素》时发现的一样,万物之间的联系也会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烙印。他清楚地看到,如果人们没有事先观察过天空,也不会有地下铁路的开通。这就是知识的转换!但是,“每一种知识同时也必然是一种改变”,对此库尔提乌斯并不惊讶,因为他在仔细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后发觉,教育原本也是一个新形式不断涌现的过程。知识改变了人类——既改变了每个个体,又改变了全人类;而人类也凭借自己的知识改变了世界。对此,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就像此前提到的一样,他们无法“放弃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在某种程度上,世界的秘密不会因知识的增长而减少,而是会变得更加深广,这是一个痛苦的、而非欢乐的认知过程。能领会这个道理并使其内化的人,会对世界万物及其组成要素存有更多敬畏之心,也会更顾及全世界和他人。通过这种方式,最重要的知识或许才会真正呈现出来。 tlJ2409BMg21LzH6QhbJEHn5Ju4QXyuj8F1lTL+RUYtpCtFY1mflh29WXOD3YF5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