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摘要

中国电视自1958年诞生至今,已走过六十多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视事业从无到有,逐渐确立起这一主流大众媒介的强势面貌,也不断建构着不同社会阶段的文化记忆,并塑造出人类历史迭代中极为特殊的“电视世代”。长期以来,电视的文化形塑着人们对社会外部世界的想象与认知,也生成了深入日常生活的文化机制,对于整合当代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理解中国电视,并不仅仅是对其作为一种主流传播工具的审视,更是对使用并且依赖这一媒介的社会群体及其结构秩序、文化表达的认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尤其是近四十年间,几乎没有什么比国人共同接受过的电视文化更足以用来解析印迹于人们身上体现普遍性的价值观与精神世界,而那些诞生于独特的社会历史语境、深刻而长久地留存于社会文化空间中的电视文化,显然也有着值得被阐释的重要价值。

中国电视的日常生活实践无疑为理解电视的社会文化功能构建提供了重要线索。关切与电视紧密互动的“日常生活”及其文化,亦是电视研究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脉络。而从这一视角来重返中国电视史的叙事,也即考察日常生活中的电视媒介经验变迁,则能够对下述问题形成回应:电视如何伴随大众成长?如何形塑人们共同的思维方式与集体记忆?如何系统性地介入社会生活并将其统一成一个具有稳定性的媒介化的社会结构(以及如何逐步走向解体)?

基于此,本书采用新文化史的阐释框架,通过生活方式研究的视角,以“看电视”建构大众生活方式这一核心线索,对1978—2018年中国电视发展展开文化史考察。较之传统电视史研究偏重媒介功能史、政治经济史的路径,本书尝试从电视与日常生活的互动这一变迁脉络展开考察,关注和阐释国民的“看电视”历史,也即电视文化史。

相较传统电视史“自上而下”的研究传统,本书的研究创新有两个具体面向:其一,总体呈现以史为纲、史论结合的架构,不尽然拘泥于编年史的体例——描述历史,更重在阐释历史。对看电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建构的四十年考察,主要以传播过程里的接受端——观众——的视点,从电视之于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意义建构和流变切入。相对应的,研究所涉及的史料及考察方式,除了各类客观电视史料,也尽可能充分地将主观史料纳入其中,对观念史、心态史尤为关注。一方面,有助于电视史料库的素材扩充;另一方面,这种研究方法对中国电视史的历史书写也具有一定的延展价值。其二,以新文化史的视角来看,电视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介的兴衰,是可以从主流社会生活的运行和变迁中得到解释的。电视这一主流媒介的地位确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大众社会构成的普遍影响,这种视角的构建,为解释电视发展命题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补充。而对历史的阐释最终仍要与当下形成对话,从电视如何重构生活方式的视角商榷中国电视转型的可能路径,便构成了本书在理论价值之外的现实启发。

关键词:中国电视;文化史;生活方式 THOFBBkKsLLPPfxQzwfaCvWojykGZZmd/c4qy7U4pqXmdaTRJsmuoMUEbOwLd3V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