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对于今天的视听传播业而言,这是一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无法用“广播电视”这个过去耳熟能详的语语,来对今天全面、深刻影响社会日常生活的视听文化做出准确界定。无论是视听媒介本身还是与之相关的种种视听传播机制,“广播电视”确是其中的重要构成,却早已不再是那股唯一的力量,用何天平博士书中的话来说,广播电视的黄金时代,恐怕早已是“远去的美丽”。

经历着从广播电视到视听传播的变迁,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也极富机遇的时代:云谲波诡的实践提出了如此丰富的问题单,也期许着学术工作能从纷繁的变化背后提取出核心观念和内在线索,它考验着学者的智慧,更衡量着我们存在的价值。青年学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无疑是关键的。他们有着对“变化”更敏锐的洞察,也有着对“不变”的独特解释,构成了现在乃至未来阶段视听传播研究的中坚力量。

作为一名成长于“广播电视学”、面向“视听传播学”发展的青年学者,何天平博士一定是具有代表性的,他所作出的努力更让我们看到视听传播研究在今天所拥有的想象空间。他具备前沿的视野,也能保持稳健的审视,展示出新一代学者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旨趣。这在他的这本基于博士学位论文修订而来的《中国电视文化史(1978—2018)》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电视史研究在中国,相较其他的新闻传播专门史研究,并不是产出极为丰厚的学术领域。前辈学者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工作,却也面临此后十余年的断裂式发展:有过经典之作,但遗憾未能充分体现出在不同代学者之间的有序传承和接力,这也使得有着极为丰富研究资源的电视史领域常常面临“被淡忘”的境况——长此以往,难免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要进入并且研究电视的历史,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充分的积累。同时,今天的青年学者见证并参与了更多鲜活的变化,他们当中的许多总会更愿意与前沿同频共振,要沉下心去扎实地做一个关于“过去”的研究,恐怕并不会是一个十分理想的选择。

难得的是,何天平博士选择了这块“难啃的骨头”并且较为出色地完成了这份研究。作为一份较为厚重的电视史研究,他展示出了一位优秀的青年学者所具备的研究质素和能力:未必总在追随潮流而动,而可以耐下性、沉下心去做一份或许“性价比”并不高的研究,这份坚守本身就很珍贵。当然,最终呈现出的这份成果,并不是他做博士学位论文时的“一时兴起”。在过去的七八年间,何天平一直在作相应的积累和努力,这同样是他经过漫长耕耘后收获的一颗成熟果实。

当然,何天平博士所开展的电视史研究,同样展现出这一代青年学者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路径,这也使得这份研究并不只是停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有其自身的创新价值。传统的电视史研究作了较为充分的史料梳理和归纳,这是前辈研究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面向此前更侧重以媒介功能或者政治经济线索为核心展开的电视史考察,何天平选择以自下而上的视角切入电视史研究,通过对中国人“看电视”历史的关注,去发掘不一样的史料、开拓不一样的经验材料,尝试在电视扎根国人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寻求一种体现普遍性的文化阐释,为中国电视史研究工作的传承和延续作出了他的贡献。同时,面对今天的大视听传播格局变革,对传统电视时代的回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封闭的历史考察,而有着“以史为鉴、论从史出”的开放意义。今天的视听文化所形成的一系列变化,从来不是无根之水,我们自然也无法割裂、独立地看待这些状况。对过去的书写能够帮助我们从中探讨变化的线索以及可能的未来,我想,这就不仅仅关乎电视这种媒介本身,而是关乎在时代变迁之下对视听传播及其文化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的审视,在这一点上,何天平的探索无疑是能够带来重要启发的。

何天平博士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中国电视文化的历史考察,既有作为一份历史研究的严肃性,也有作为一份文化研究的鲜活性,这也使得本书带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在过去的若干年中,我从何天平的身上看到了他对“电视”这一陪伴其成长和发展的媒介文化的青睐,也在见证其研究推进过程中感受到颇为深厚的人文情怀。如他所言:“理解中国电视,并不仅仅是对其作为一种主流传播工具的审视,更是对使用并且依赖这一媒介的社会群体及其结构秩序、文化表达的认识。”就如同一代又一代观众在电视文化中找到的精神世界那样,这些曾给人们留下重要生活印迹的电视文化,同样也长久地留存在社会记忆之中,成为我们审视传播与社会的关键视点。某种程度上,理解中国电视的文化,也是理解当代中国最典型的大众文化或者社会文化的重要线索,这天然地构成了阅读本书的某种共情——与其说是在阐释电视文化,不如说是在关注曾被电视文化所包裹的人与社会。他试图去解析以电视为代表的主流视听文化是如何嵌入日常生活的,这就构成了这份研究的另一层重要意义。

这当然也与何天平拥有的跨学科背景有关。他在日本留学以及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都有社会学的学科背景,这直接启发甚至提升了这份研究。何天平选择从“看电视”作为生活方式的建构过程来把握电视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生活的脉络,这本身就是颇具社会学视野的一种审视。在过去几年中,何天平主要的研究方向就着眼于视听传播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通过将自身的交叉学科视角纳入其中,对主流视听媒介的文化及社会功能建构形成了持续性的关注和探索。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正是循着这一研究脉络来进行的选题设计和研究开展,从日常生活研究中找到把握和阐释电视历史变迁的某种线索,探究中国社会历史语境对“看电视”建构国人生活方式的文化逻辑。结合历史语境、社会文化叙事以及对当前媒介环境的洞察,最终尝试为中国电视的转型寻求一种创新视角下的可能性路径探讨。这样的研究视野,同样是本书值得一读的重要理由。

数字媒体的异军突起和转型期中国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辉煌不再;然而,作为后现代社会重要表征的“图像转向”却显现出视听传播在社会文化中日益重要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机构所主导的视听发展格局被逐渐打破,一个全新的“大视听”生态正呼之欲出。电视的时代总有一天会变成“往事”,但我想,对“往事”的书写却始终具有着重要意义:这不仅关乎那些曾给人们带来难忘时刻的文化记忆,更关乎我们今天乃至未来如何把握变革中的视听传播及其文化的社会位置及其意义。在何天平的这份探索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而寓于其中的研究意识和关切,同样弥足珍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年1月 Mfkio9g0OLYyT/WwwXh30ib9KJi2r4qO0R6BYtxQ3ksU43CTmltMPIeRLiIvUh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