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 阐释框架与理论来源

(一)研究前提:视觉文化以及作为权力的“观看”

有学者指出,从比较的意义上而言,我们如今越来越多地受到视觉媒介的支配,我们的价值观、见解和信仰也越来越显著地受到视觉文化强有力的作用和影响。 自摄影术诞生以来,电影、电视和互联网不断改变着人类进行文化消费的方式,并最终使得整个世界呈现出普遍视觉性(visuality)的特点。

视觉文化作为最典型的当代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的主导特征,使得“观看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watching)成为当代文化研究中几乎所有理论脉络都关注的对象。而电视作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最为主流的一种视觉媒介,其构建的看/被看的视觉景观亦成为其中最具阐释价值的考察样本之一;另一方面,观众对电视的“观看”,并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化审美实践,而是特定社会结构作用之下的结果。基于“视觉性”的图像/影像生产并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无偏向反映,而能够普遍地折射出某些特定的视点和观念。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指出的,机械复制(Mechanical Reproduction)时代的到来破解了艺术的神秘感与权威性,“艺术不再以仪式为基础,开始建立在另一种实践——政治——之上” [27] ,进而让文化充分涉入日常生活领域并催生出更为复杂的权力秩序。

因而,对视觉文化和视觉媒介的考察,并不仅仅着眼于对媒介或媒介文化本身的关注,理应进一步去洞悉其潜藏在背后的社会动员力量或政治性动力,“看”与“被看”的关系在学术层面应当被予以同等的重视,且由此对过程中流通的权力关系进行关注,对基于文化消费行为的“民主化”或“控制”进行批判反思。这一基本的(视觉)文化研究取向,构成指导本书研究的总体前提和背景。

(二)理论来源:新文化史与“生活世界”研究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当代西方史学研究发生重要转向的阶段。以反思传统社会史研究为线索的跨学科视角整合,催生了主张纳入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的新文化史研究,“在历史研究和写作的主流中,渐渐占据了主导” 。当然,作为对既成的社会史研究传统的一种批判,新文化史范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史学研究的传统路径全然清零,更重在历史考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论的启示。尤其在社会史视野下充分涉入“文化”的视角,一来将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关注从偏重政治经济结构转向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二来也以“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借助文化人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的理论与方法” ,在阐释文化象征、解析文化意涵的过程中以更广泛的文化概念来还原最具普遍性的社会历史面貌。

由此,对生活(方式)史的考察,以新文化史的视角阐释具有充分性。有学者指出,对我国社会史的研究应当从“社会生活”向“日常生活”转变,从中找到日常生活与历史变动之间的联系,进而挖掘出日常生活领域的非日常生活因素。 基于这样的视角,新文化史的叙事成为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历史书写方式。其学术性格“下探民隐”且注目于下层社会,“更注重‘人’行动背后的文化逻辑或文化密码解释”。 故而以新文化史的框架来厘清中国电视的社会文化史脉络,既能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电视史观补充,在个人史、心态史书写等方面也为中国电视史的梳理带来更多鲜活生动的叙事。

另一方面,西方社会学界对“生活世界”的研究关注,亦能对考察电视构造生活(方式)史提供相应的理论参照。舒茨的现象社会学对生活方式的关注,认为社会世界是各种能动性主体共享意义的结果而非客观实在系统;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研究投射向日常生活领域,其提出的“交往理性”观点对人类社会交往行为予以结构化的重视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为本书的研究形成理论支撑。作为一项着眼于文化社会学的研究,上述关注视点亦能为研究的阐释提供路径合理性。

(三)内在线索:电视对社会文化的再现

电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使社会结构在一个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得以维系的社会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电视的主流化之路而来的,是其基于视觉性所构建的媒介现实对受众认知和理解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故而,潜藏在电视对人的“培养”过程中的再现机制,就成为我们理解和阐释社会文化结构及其变迁的一种实用且有力的手段。

再现(representation),意指人们通过语言对诸种符号所开展的意义生产。 “再现”的过程,亦是将抽象的意识形态“嵌入”相应的符号能指中的具体实践,并由此构成一种“重塑”表意系统的社会话语机制,是一整套基于权力结构分析的阐释线索。某种程度上,“影像(image)是人为的,试图解释‘你如何看事物的’,并试图发现‘他如何看事物的’” 。电视的再现,作为一种结构化的话语实践,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意义的生产(以及再生产)和对差异的制造,以实现将有待于被揭示的寓于“如何看事物”背后的权力关系“伪装”或“矫饰”成一种非权力关系,进而实现对既存社会权力结构的维护或者再生产。将电视再现社会文化的变迁视作研究的内在线索,意在廓清“观看背后隐藏的复杂的视觉观念,即人们如何看并如何理解所看之物的方式” 。对于本书在历史梳理之外更侧重对历史的阐释这一价值旨归,这种解释路径是具有充分性和合理性的。

二 研究方法

本书在总体结构上遵循“以史为纲、史论结合”的特征,从“看电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构建出发,借助文化研究、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交叉学科视角,对中国电视文化史展开考察。在历史的梳理和阐释后,研究也将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提炼,并尝试用以解释电视及其文化在当下面临的困境和突围策略。依托于这样的思路,本书的研究采用如下方法:

史料研究:对中国电视史的考察,首先将依托于诸种具有权威性的客观史料:如各类电视文献、官方资料及数据汇编、档案、年鉴、节目文本等。出于本书研究的创新旨归,需纳入更多个人史、心态史的考察,故而研究也会更为重视对主观史料的挖掘与阐释,如官方资料(如《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电视收视年鉴》、地方广播电视志)中涉及观众层面的素材;行业报刊与流行媒体(如《大众电视》《电视周报》《中国电视报》)的报道以及历年“读者来信”栏目;电视人口述史及回忆录;影像志素材;不同时期发布的相关研究成果、数据统计、专业报告;综合性著作中有关电视与电视文化的观点等。

文本分析与话语分析:对诸种能够反映“看电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构建的史料与文本进行话语分析,重点揭示潜藏背后的内在规律、文化与权力结构、运作机制等。“话语既是语言,也是实践” [28] ,其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方面通过复杂的社会实践建构了人与现实,另一方面又在社会过程中不断被重构。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研究方法,在于将话语视作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互动过程,进而理解话语本身并不具备所谓的“天然底色”(natural being),而是需要置于复杂的语境和结构里进行意义结构再剖析的。

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生活方式研究属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因而对于诸种原始资料的搜集,除了文献资料外也需取得更多一手研究素材。一方面,结合考察与电视传播有关的旧址、相关的广播电视台、电视播出场所等,以期取得更多与本研究相关的场景资料;另一方面,本书中涉及大量关于“人”的历史叙事,深度访谈法能够帮助研究掌握更扎实的史料。但考虑到本研究的特殊性,访谈作为一种方法全面运用于研究中存在一定困难。例如,在“看电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背景下,每一个“看电视”的观众在事实上都包含于研究对象中,抽样本身并不具备结构化的特征。因而,本书对深度访谈法的使用,主要会以非结构化的形态呈现,以期从电视人、电视观众的访谈中提取出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史料。

三 研究创新

第一,在研究视角上,本书借助新文化史的阐释框架,主要采纳以“人”为主体的微观历史叙事视角,从电视这一主流媒介之于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意义建构和流变切入,将观众与电视文化的互动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进而对中国电视文化史展开考察。从新文化史的视角来看,电视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介的兴衰,是可以从主流社会生活的运行和变迁中得到解释的。电视这一主流媒介的地位确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大众社会构成的普遍影响。这种视角的构建,为解释电视发展命题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补充,也有助于更全面地厘清和阐释电视媒介的变化和未来进路。

第二,在理论贡献上,本书以交叉学科的视角考察中国电视史,这在一个阶段以来的中国电视史专门史研究中具有稀缺性,亦能输出一定的学术价值。目前来看,国内学界对中国电视史的研究,有权威著作但乏于“多点开花”的局面亦是现实状况;对中国电视史进行不同维度的研究考察,也有益于相关学术领域的理论开拓和活力注入。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中关涉的史料对象及考察方式,与传统电视史研究的思路有较大差异,这既是研究的难点,也是研究的创新之处。相比各类文献、档案、数据、年鉴、节目文本等客观史料的取得,本研究会重视对更多主观史料的阐释,即,对个人史、心态史的深掘。一方面,有助于整个电视史料库的素材扩充;另一方面,这种研究方法对中国电视史的历史书写也具有一定的延展价值。

第四,在现实价值上,中国电视史的研究直到今天已经积累相当的成果,要在这一领域中继续往下深掘,势必要找到新的维度和落点。本书的研究之所以选择对电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构建的变迁历程来考察媒介文化的历史演进,其目的也不仅仅停留在对史料的简单梳理和廓清。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纷繁巨变的传播环境中,视觉技术驱动新视听文化、跨屏传播颠覆终端传统,当“看电视”变成一个多义词,电视之于大众社会的价值也面临着被重新探讨和把握的新机遇。因而,本书的最终落点指向电视转型这一当前根本性的媒介生存问题,结合历史语境、底层叙事以及对当前媒介环境的洞察,研究的现实立意旨归在于,从兴起到兴盛再到衰落的“看电视”这一主流生活方式究竟可以走向何方、如何实现复兴?落实到研究中,也构成了今天考察电视史时容易被忽略的一条重要线索:电视的传播在发生变化,电视之于大众文化习惯的影响(或言电视对大众生活的介入方式)也随之变化。从大众生活的历史书写截面里寻找电视文化演进的线索,这既是观照当下性和现实性的,也是本书的创新点所在。


[1] Roger Silverstone,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p.165.

[2] Roger Silverstone,“Television,Myth and Culture”,in John W.C.and J.W.Carey(ed.), Media Myths and Narratives Television and the Press ,London:Sage,1988,p.26.

[3] Charlotte Brunsdon and David Morley, Everyday Television :“ Nationwide ”,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1978.

[4] Georg Simmel,“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in Kurt H.Wolff(trans.and ed.),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New York:Free Press,1950,p.413.

[5] Richard J.Evans,“Prologue:What is History?-Now”,in David Cannadine(ed.), What is History Now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UK,2002,p.8.

[6] Erin Bell and Ann Gray,“History on Television:Charisma,Narrative and Knowledge”,in Helen Wheatley(ed.), Reviewing Television History Critical Issues in Television Historiography ,London and New York:I.B.Tauris & Co.,Ltd.,2008,p.182.

[7] Victoria E.Bonnell and Lynn Hunt,eds., 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ulture ,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p.3.

[8] Richard Biernacki,“Method and Metaphor after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ulture ,Victoria E.Bonnell & Lynn Hunt,eds.,Berkeley,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p.62.

[9] John Tomlinson, Cultural Imperialis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Pinter,1997,p.174.

[10] Waal By Frans De, The Ape and the Sushi Master ,Harmondsworth:Penguin,2002.

[11] Raymond Henry Williams,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Glasgow:Fontana,1976.

[12] Raymond Henry Williams, Culture ,Glasgow:Collins,1981,p.11.

[13] Edmund Husserl,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trans.David Carr,Evanston,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0,p.381.

[14] Charles Lemert, Sociology after the Crisis ,Second Edition,Boulder,Co.:Paradigm,2004.

[15] Steven Vaitkus, Phenomenology and Social Theory ,Hoboken:John Wiley&Sons,1999,p.278.

[16] Jürgen 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 ,Vol.2,Polity Press,1989.

[17] Zygmunt Bauman, Intimation of Postmodernit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p.31.

[18] Stuart Hall,“Encoding/Decoding”,in Stuart Hall(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London:Hutchinson,1980,p.508.

[19] 形成两部相关研究成果:David Morley,The“Nationwide”Audience,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80; Charlotte Brunsdon and David Morley ,Everyday Television:Nationwide,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78。

[20] David Morley,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Routledge,1992,p.133.

[21] David Gauntlett and Annette Hill, TV Living Television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1999,p.3.

[22] John Fiske and John Hartley, Reading Television ,Oxon:Routledge,2003,pp.66-67.

[23] Robert Kubey and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Televis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How Viewing Shapes Everyday Exper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0,p.18.

[24] Youna Kim, Women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in Korea Journeys of Hop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pp.195-201.

[25] Amanda D.Lotz, The Television Will be Revolutionized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7.

[26] Rose Gillian, 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 ,London:Sage,2007,p.5.

[27] Walter Benjamin, Illuminations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Hannah Arendt,New York:Schocken Books,1968,p.224.

[28] Vivien Bur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London:Routledge,1995,p.46. i218CHqsh5LnaiRFKlAeFR7bo1IM6bqVooB6kiUV0eMxYGHCrAU8IHT5o5MkgN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