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坚定不移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也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式提岀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把这些特征变为成功实践,把中国特色变成独特优势,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关键还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解决超大规模的人口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和挑战需要深化改革开放。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人口规模不同,现代化的任务就不同,其艰巨性、复杂性就不同,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现在,全球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也就20多个,总人口10亿左右。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超大规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市场,也会带来一系列难题和挑战。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体制机制问题都很多。都需要通过不断破解体制机制的障碍,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找到出路。

实现共同富裕要靠深化改革开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曾接近发达国家的门槛,却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甚至严重倒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资本健康发展,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逐步解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离不开深化改革开放。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今天,西方国家日渐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不仅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样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是深化改革开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的阶段,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加快发展面临更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这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迫切需要深化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样必须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基本前提。坚持和平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充满战争、贩奴、殖民、掠夺等血腥罪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苦难。中华民族经历了西方列强侵略、凌辱的悲惨历史,深知和平的宝贵,绝不可能重复西方国家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不以任何形式压迫其他民族、掠夺他国资源财富,而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构建高水平外向型经济体制,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动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依然是关键。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是以先进生产力创造的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坚实基础的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都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条件。14亿多人口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都离不开先进发达的生产力及其创造的丰富物质财富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总的来看,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目的就是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引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

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创性地提出的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把握、深入研究、推动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新征程开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局面、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是改革研究智库和改革研究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将“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重大研究课题,组织会内会外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作为这项研究的首席专家和具体负责人,笔者也有一些粗浅的学习认识和体会。现将围绕这一主题,在有关场合的一些发言和有关刊物发表过的文章汇集成册,以飨读者。

赵艾
2024年5月 7qtOUnKPmPL9xbKv+kiuEQnH3gLpBxWKwe9Mbti6P9HcTEyu6NU1gU10/QutAuM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