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正义始终是思想家们关注的重要政治哲学范畴,也是人们孜孜向往的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在思想史上,很多学者在讨论正义问题时,往往将之与真理、美德、公义、自由、平等和权利等概念关联起来,并将正义视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和“社会冲突的最终裁决者”。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他对正义问题的论说和研究,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路向,即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揭示了正义的本质和原相。然而,在马克思逝世后,当人们再次直面正义的话题时,总会在马克思和正义的关联上产生种种诘难和困惑。有人认为,马克思拥护和赞成正义;有人认为,马克思拒斥和反对正义;有人认为,马克思在正义问题上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自相矛盾。由此便产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马克思学说中有没有正义?他主张何种正义?
从理论来看,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究竟以何种态度对待他那个时代的种种正义言说,不同立场的人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总体来说,马克思对正义问题的讨论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总坐标”。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逻辑中,人类社会发展按照“人的依赖关系”向“物的依赖性”再向“自由个性”的历史逻辑向前跃升,人类共同体也按照“自然共同体”向“虚幻共同体”再向“真正共同体”的逻辑序列依次发展。与此相一致,正义也随着共同体的历史演变从“朴素正义”向“抽象正义”再向“实质正义”的历史序列依次生成,这构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共同体视域中的正义形态。
从文本来看,马克思论著中的正义具有多重语境,他既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把正义作为“事实判断”,也从阶级利益和道德观念视角把正义看作“价值判断”;他既从批判哲学的视角对传统正义观进行了“清算”和“解构”,又从新唯物主义和“人类社会”的视角对共同体的正义进行了“辩护”和“建构”;他既对资本主义社会基于资本所有权的剥削深恶痛绝,又对未来社会基于人的劳动所有权和人的自我实现的正义褒扬赞赏。所以,只有深入经典文本的具体语境,才能走出“马克思正义空场”的迷思,进而认清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全貌,还原马克思的正义形象。
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得到空前提升,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但是,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激活马克思共同体视域中的正义思想,建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正义。
从未来看,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作为人类共同的思想文化遗产,对世界各国的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效应,是表征人类历史进步、世界和平大同的思想旗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从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中,我们可以挖掘实质正义、全球正义的思想资源。面向未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未来社会构想以及群体本位价值观,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指引,也是实现全球正义的实践目标。
巩永丹同志的《马克思共同体视域中的正义思想研究》一书,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出发,聚焦共同体的历史形态和发展趋势,对其中内蕴的正义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马克思与正义、共同体与正义、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共产主义与正义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澄清“马克思拒斥正义”的迷思,确证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该书从共同体的历史形态研究正义的发展序列,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理论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
巩永丹是我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他的博士论文在毕业盲评中获得“全优”,在2021年度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在2022年度获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现又通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严格审稿,获得出版机会,非常值得祝贺。这也是师门值得高兴的事情,他请我作序,我欣然提笔,是为序。
徐斌
2023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