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创新之处:视角创新、思路创新、破解争论

罗尔斯《正义论》的公开问世,使政治哲学在当代重新走向了复兴。当此之际,英美学界逐渐把马克思和正义关联起来,从而引爆了“马克思与正义”之争的“导火索”,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理论争鸣。并且,随着争论的深入推进,国内学界也拉开了研究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大幕,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纵观国内外研究状况,已经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个阵营,分歧至今犹存,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了从理论上澄清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内涵和深层要义,化解马克思与正义关系中的诸多疑难困惑,本书从三个层面作出理论尝试。

第一,研究视角之新。“正义具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正义在思想史上是一个多面、多变的概念,也是一个极易引起争执的概念。正义在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中亦是如此。马克思既从“解构—建构”的逻辑中言说正义,也从“事实—价值”统一的逻辑中评判正义,更从“道德—规范”的意义上嘲讽正义,正义在马克思那里具有多重面相。近年来,学术界选用不同的视角研究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有人从批判的视角将正义视为马克思拒斥的概念,有人从建构的视角将正义视为马克思倡扬的价值,也有人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论证“正义与生产方式”“正义与无产阶级利益”“正义与道德”的关系。这些研究视角和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分歧,为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正义提供了思想资源,但也存在着“新酒装旧瓶”的研究进路,从而无法从根本上厘定正义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位置以及马克思对待正义的真实态度。麦卡锡认为,“在马克思头脑当中的最主要的组成概念是正义与共同体” 。应该说,马克思的正义是历史的正义,但归根结底是共同体历史形态中的正义,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就应该以共同体的形态、共同体的生产方式为突破口。尽管学界从道德、法权、生产方式、平等、分配等视角对马克思的正义作出了诠释,但几乎没有人从共同体的视角研究正义。本书则选此角度,分析马克思自然—本源共同体、虚幻—抽象共同体、自由—真正共同体中的正义观念、分配方式,尝试为阐释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探索新的路径。

第二,研究思路之新。本书的研究思路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立足马克思经典文本梳理各种共同体及其内蕴的生产方式,从共同体的生产关系、财产占有形式、阶级利益分析不同共同体形态中的正义状态和历史序列,从而揭示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的内在关联,还原正义的历史原相和阶级意蕴。二是深化阐释马克思的“自然—本源共同体”“虚幻—抽象共同体”“自由—真正共同体”的演变历程、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线索考察正义的起源、演变、异化和真正实现,最终解释马克思共同体正义的逻辑层次、复合结构和历史序列,重构马克思正义思想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框架。三是分析马克思共同体的当代表现和迈向真正共同体正义的可能性方案。当代世界处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言明的历史大时代,但在共同体的表现形式上存在着两种不同形态:数字资本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者是资本逻辑主导的共同体,后者是人的逻辑主导的共同体,这两种共同体代表两种正义路向,前者是异化的正义,后者是真实的正义,人类走向未来的正确道路是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跨越发展鸿沟,实现全球正义。

第三,所得结论之新。本书最主要的研究目的是破解“马克思与正义”的理论争执。通过对马克思共同体正义的开掘、分析和系统研究,我们得出几个结论,以期能够解疑释惑:(1)马克思的正义是批判性的正义,他并没有一味地否定正义,他对正义的考察坚持了“批判与建构”“事实与价值”“描述与规范”的统一。任何一种单一的解释方式都会肢解马克思正义的整体性和原生性。就批判的尺度而言,马克思坚持基于劳动正义的“元尺度”和阶级利益、人的逻辑的“次生尺度”的双重控诉。就建构的逻辑而言,他遵循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梯次推进,这是正义实现的逻辑理路,也是马克思共同体视域中正义变革的内在规律。(2)真正的共同体不会超越正义,也不会终结正义,正义与共产主义互为印证、内在兼容。(3)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要旨不会消解正义,马克思对正义的解释既依赖生产方式又超越生产方式,他的正义思想实现了政治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即从“资本正义”转向了“劳动正义”,从“分配正义”转向了“生产正义”,从“抽象正义”转向了“具体正义”,从“法权正义”转向了“制度正义”。


[1] Robert C.Tucker, The Marxian Revolutionary Idea,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70,p.37.

[2] Robert C.Tucker, The Marxian Revolutionary Idea,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70,p.46.

[3] Robert C.Tucker, The Marxian Revolutionary Idea,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70,p.44.

[4] Robert C.Tucker, The Marxian Revolutionary Idea,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70,p.37.

[5] Agnes Heller,“Marx,Justice,Freedom: The Libertarian Prophet”, Philosophica, Vol.33,No.1,1984,p.88.

[6] George G.Brenkert,“Freedom and Private Property in Marx”,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8,No.2,1979,p.134.

[7] George G.Brenkert, Marx's Ethics of freedom,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2010,p.135.

[8] Robert J.van der Veen,“The Marxian Ideal of Freedom and The Problem of Justice”, Philosophica, Vol.34,No.2,1984,p.105.

[9] John E.Roemer,“New Directions in the Marxian Theory of Exploitation and Class”, Political and Society, Vol.11,No.3,1982,pp.253-287.

[10] Robert C.Tucker, The Marxian Revolutionary Idea,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70,p.36.

[11] Slavoj Žižek, First as Tragedy,Then as Farce, London; New York: Verso,2009,p.92.

[12] Slavoj Žižek, Heaven in Disorder, New York;London:OR Books,2021,p.221.

[13] William McBride,“The Concept of Justice in Marx,Engels,and Others”, Ethics, Vol.85,No.3,1975,p.204. CZmVeLZHDOf787+XYCjsYguQJj+2gjhMi9Nj5Vcn5NPcafWVviI/es3VmVg1Q6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