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东印度公司的鸦片攻关

为了适应资本扩张的需要,在战胜海上霸主西班牙之后,英国人便开始尝试向东方扩张。1591年,英国人抵达印度,1600年便成立了东印度公司,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垄断东方殖民地贸易的庞大公司。这个公司既拥有雄厚的资本,又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带有浓厚的海盗性质。它的活动范围名义上限于印度半岛,实际上包括了整个亚洲。该公司以租赁方式使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等城市成为自己的商业据点,又迅速将其变为军事据点。当时,莫卧尔王朝统治下的印度,政治非常混乱,各邦之间矛盾重重。由于政治上分崩离析,便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势力扩张造成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东印度公司玩弄一系列政治阴谋,威胁利诱、分化瓦解和收买印度地方长官,对印度的政治取得了很大支配权。1757年,赢得了普拉西战争后,以武装力量征服了孟加拉王国,控制了鸦片生产地。从此,东印度公司变成了一个拥有领土的“国家”。1772年,哈斯丁斯成为孟加拉第一任总督后,继续玩弄“分而治之”的伎俩,挑拨印度各地王公的关系,从中坐收渔利。各地王公在公司的威胁利诱下,逐渐沦为其藩属。

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决定参加对华贸易后,便积极进行活动,寻求和扩充自己的市场,在广州派驻了负责商务的正式代表——“大班” 。大班一到广州,就为公司和商人的权益而到处奔波,时而抗议中国政府的附加税,时而以撤退广州贸易相要挟。1757年,清廷感受到了海上日益增强的压力,认为如果允许英国人前往宁波贸易,将对广州口岸构成冲击,因此限令广州为对西洋各国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 这时,英国以工业革命生产的大量产品为后盾,对华贸易迅速超过了其他国家,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已占有广州中外贸易的大部分产品。

18世纪中叶,英国商人(主要是东印度公司)自中国输出的货物以茶叶为大宗,其次则为生丝和土布,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货物,如大黄、瓷器、食糖和樟脑等。美国从广州输出的主要商品也是茶叶、生丝和土布。英美两国几乎垄断了这三项货物的全部出口贸易。其中英国在茶叶和生丝上占绝对优势,美国运出的土布比英国相对多一些。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从茶叶中得到的收入约占全部收入的10%。经东印度公司贩往中国的商品数量则很有限。英国主要向中国输出毛织品、金属,另外从印度贩卖棉花。所有这些商品对中国来说,都无很大吸引力。中国盛产绸缎、土布,英国的毛呢织品很难在中国找到销路,不赔本就卖不出去,其他商品市场需要量也很小。印度的棉花比较有销路,因为这是两广地区手工业的重要原料。但中国也是盛产棉花的国家,只有在苏、淞一带棉花歉收时,印度棉花才有销路。所以,棉花贸易有一定风险,销路好时,英国商人可以赚一笔钱,有时连一包货也卖不出去,赔累不堪。

总之,英国不能向中国提供适宜消费的商品,而又迫切需要中国的茶、丝和土布,所以中国对外贸易经常处于出超国的地位。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每年岀超的合法商品价值高达白银二三百万两以上,英国必须用白银来支付。在历史上,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几只英船,就开始向中国输送白银,抛出了8万枚西班牙银元,却没有卖岀几件商品。一直到18世纪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的商船经常要带90%的白银,商货船载不及10%。殖民制度宣布,赚钱是商人最终和唯一的目的。东印度公司当然不甘心每年把大量白银输往中国,不愿做这种单程贸易,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必须设法扭转对华贸易上的逆差。为此,他们选中了鸦片,采取种种手段向中国倾销杀人的毒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东印度公司于1773年制订了鸦片政策,随后便一步步贯彻执行。

英国商人很早就参与了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活动。1720年,英国出版了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飘流续记》。在这本书的第二卷里已经从文学的角度反映了早期的鸦片贸易问题。书中描写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位商人,这位冒险商人曾经到过非洲、印度和中国。他在中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售鸦片。他说:“我们买了一些鸦片……这是我们的第一批货物,拿去卖给了中国人之后真赚了一些钱;在中国,这些东西正是缺门货。” 1773年以前,英国的商船已经成批地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这些商人肯定夹带数量不等的鸦片。英国人也承认:“通常公司开行到中国之船,其船员常有携带鸦片之事。” 1729年,中国禁止“鸦片烟”令下达之后,为了不妨碍其他贸易,东印度公司曾警告其所属船员不要夹带鸦片,以免引起中国当局的干涉。例如,1733年东印度公司有三条船来华,启航后,率领这三条船的突拏(Turner)便向他的船长发出了这样的通知:“前时经圣乔治要塞开来的船只,经常带鸦片到中国出售,现在不知在你的船上是否有这种商品带往该市场,我们认为,我们有责任通知你,中国皇帝最近制定严厉禁止鸦片的律令。科罚办法是,凡在你的船上发现,一律没收,不仅将船只及货物没收,而且将敢于向你们购买者处以死罪;顾虑及此,必须采取更有效的办法,防止发生这种不幸事件。为此,你必须尽可能用最好的办法,严密查询及检查你的船,查看船上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如果有,你应立即在离开马六甲之前,将它从你的船上拿走。” 东印度公司虚惊一场,因为中国禁止的是“鸦片烟”,而不是鸦片。不久,他们又开始大量贩起鸦片。

随着单纯吸食鸦片方法的发明和流传,中国消费的鸦片数量逐渐增加。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大量向中国贩运鸦片,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英国人看红了眼,企图以发展毒品贸易,达到其开辟中国市场的目的。1727年,英国运到中国的鸦片约200箱。1757年,英国占领印度鸦片产地孟加拉,十年之后,运到中国来的鸦片增加到1000箱。1773年,是英国对华鸦片贸易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英属印度政府确立了鸦片政策,把孟加拉、比哈尔和奥理萨的鸦片专卖权给予了东印度公司。1797年,又将制造鸦片的特权给予东印度公司,从此以后,英国对华鸦片贸易就在这个垄断组织的操纵下,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为什么要垄断鸦片的生产和销售?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W.Hastings)在1773年曾直言不讳地说:“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 [1] 生产鸦片主要是为了出口。这里尽管没有专门指明是为了运销中国,而在事实上是把中国作为鸦片倾销市场的。从哈斯丁斯起的历任英国印度总督所奉行的鸦片政策,都是严格限制鸦片在国内的消耗,而极力扩大外销,足见其罪恶目的。一场以鸦片为武器的攻关战争悄悄开始进行了。

1782年,东印度公司的“恩沙资”号(Nonsuch)海船一次运到中国的鸦片即高达1601箱,规模之大,实属罕见。1786年,东印度公司的一个航务长曾记录当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有2000箱。 这时,“鸦片像英国的哆啰呢和印度的棉花一样,是进口船只中的货载,公开的交易,并且用同样的方法经过船只的保商,即公行的一个会员出售的。” 这些资料表明,东印度公司垄断后的鸦片贸易额在迅速增加,鸦片贸易在公开、大规模地进行。

唯利是图的英国商人在殖民地印度垄断了鸦片生产后,便把它向中国大力推销,借以抵销茶、丝的货款,然后在欧洲市场上卖掉在中国贩回的茶、丝,再带上棉纺织品和其他奢侈品运到印度,购买鸦片和棉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三角贸易关系中,鸦片起着重要的作用。东印度公司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环节,把英—印—中的三角贸易链条带动起来,从而使自己获取了一箭双雕的便宜,既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在印度大量倾销出去,又把本国需要的茶、丝从中国大量购进来。对于英国来说,没有鸦片,就不会有三角贸易。 xJAq5vQ3FMHqQCoEEDu5J2R/k7AcjztPYx23VhOUz1mey4Tdfu/WwZ0P6RxbwP4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