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19世纪、20世纪之交,尤其是1895年恩格斯逝世至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这段时期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围绕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内部和国际工人运动中的根本性问题——“革命还是改良”的问题,以对资本主义时代的认识、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判断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三个问题为研究主线,按照历史的逻辑对关切论争主题的最主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理论派别的代表人物——借口时代变化为由抛弃马克思主义而坚持社会改良、放弃暴力革命的伯恩施坦,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但并不承认时代变化、坚持暴力革命但不放弃社会改良的卢森堡,以及承认时代变化、否定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坚持暴力革命与社会改良相结合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列宁关于此问题的探索过程进行独立的考察,并运用历史文献研读法、理论与逻辑相结合以及分析、比对和归纳等研究方法,总结和发掘三者在十月革命前与十月革命道路问题上理论观点和立场的差异性,探索这场争论的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
本书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主要考究了“革命还是改良”问题论争的缘起。集中对这场论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思想理论背景进行总体概括,为全面认识和正确考察这次论争提供历史和理论依据。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伯恩施坦关于“革命还是改良”问题的认识与判断过程。首先,本章介绍了伯恩施坦改良主义形成的现实立足点,即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为全面评价这一改良主义提供现实依据,同时还考察了伯恩施坦主义的形成过程,阐明了这一改良主义并非一种偶然的理论形式而是依据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逐渐形成的。其次,本章又围绕着伯恩施坦对“革命还是改良”问题的思考从对资本主义时代的认识、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判断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此来考察伯恩施坦的主要观点,即在对时代的认识上伯恩施坦认为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在斗争策略上,他强调放弃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以及坚持社会改良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而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伯恩施坦为了彻底抛弃暴力革命不仅主张抛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学说,还提出了“最终目的微不足道,运动就是一切”的口号,主张抛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并用新康德主义“清算”和取代马克思主义。最后,本章又对伯恩施坦在“革命还是改良”问题上的认识作了总体评价。
第三章主要对卢森堡在“革命还是改良”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过程展开剖析。伯恩施坦改良主义提出后,卢森堡立足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实际对这一改良主义进行了实践和理论的批判。本章首先对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德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概括,揭示了卢森堡批判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现实立足点,为全面考察卢森堡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批判提供现实依据;其次本章又对卢森堡关于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批判实践与批判理论作了系统分析。在实践批判中,卢森堡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批判斗争经历了“理论准备”“集中批判”“正面交锋”以及“遭受排挤”等阶段。在理论批判上,卢森堡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理论立场,针对伯恩施坦在对时代问题的认识上、对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判断上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三个方面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她不仅反对伯恩施坦所谓的时代已经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一说,同时还反对伯恩施坦抛弃暴力革命,将社会改良绝对化的斗争策略,提出了坚持“和平改良是辅助手段,而暴力革命是目的”的斗争策略,重申暴力革命与和平改良的相统一,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除此之外,她为了集中而系统地揭露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本质,表明其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决心,还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理论逻辑和论证方法进行了批判。其后,本章又对卢森堡在理论和实践上就伯恩施坦改良主义批判的结果进行了考察。虽然卢森堡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进行了批判,但最终却未能真正地说服伯恩施坦改良主义分子,从而遏制住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泛滥。本章最后又对卢森堡在“革命还是改良”问题的思想理论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对卢森堡未能说服伯恩施坦改良主义分子的原因作了考察。
第四章探讨了列宁对“革命还是改良”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过程。首先,本章对列宁关于资本主义时代的认识作了系统归纳和概括,不仅分析了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的判断过程及依据,而且还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发展趋势的认识做了总结,得出了他的认识主张:时代已变,但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其次,本章又对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作了系统考察:不仅对列宁探索的立足点,即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俄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总体概括,为全面而客观地考察列宁的思想理论提供了社会历史依据;还考察了列宁立足于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所进行的思想理论探索过程,即逐步通过对俄国自由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以及俄国的伯恩施坦改良主义变种等错误思潮的斗争,得出了在俄国特殊的社会政治条件下通过和平改良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并不现实,而只能采取暴力革命的思想理论认识,也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本章也对列宁在思想理论探索过程中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不仅阐述了列宁揭露和批判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过程与观点,还探讨了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最后,本章又对列宁关于“革命还是改良”问题进行了总体评价,凸显了列宁在“革命还是改良”问题上的正确方法论,既是对伯恩施坦放弃暴力革命,强调坚持社会改良思想主张的正面否定,也是对卢森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中不足之处的纠正与改进。
第五章主要考察了十月革命胜利后,伯恩施坦、卢森堡和列宁在十月革命道路问题上的理论交锋,构成了三者关于“革命还是改良”论争的进一步深化。伯恩施坦不仅反对十月革命的爆发而且还对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给予尖锐而强烈的批判和攻击,完全站到了反对者的立场上;而卢森堡则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她对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予了高度的赞赏,肯定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然而却站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立场上对苏维埃实施的社会经济政策提出了批评。列宁对来自伯恩施坦和卢森堡的批评都直接或间接地给予了回应,但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而也更为鲜明地反映出三者在理论认识上的显著差异。
第六章主要总结了这次论争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革命还是改良”问题的论争作为在资本主义向新阶段发展的转折时期引发的关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前途与命运的大争论,其历史和理论地位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背景下的俄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度取得的,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列宁对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认识和判断方法以及在争论中所坚持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正确性。列宁所坚持的思想原则和思维方式直到今天仍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