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山水画中文人观念的滥觞

山水画是传统中国绘画的精华。提起中国绘画,自然绕不过山水画。然而中国绘画发轫之初并没有明确的分科,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山水画”了。汉代才出现了表现山水的石画像,但也只能说绘画作品中出现了山水的元素,而不能讲山水画已经萌发。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出现在晋代, 尽管此时绘画以人物画为主,山水画只是配角。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晋代出现了署名的山水画作品,如顾恺之的《庐山会图》、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等。 与此同时,总结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文字问世了,最为著名的是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顾恺之是位卓越的画家,尤擅长人物画,并提出了“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影响深远的观点。他将自己对绘画精到的阐释也延伸到对山水画的理解中去了。《画云台山记》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山水画论,但它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对山水画构图的初步见解。更重要的是,顾恺之所讲的“传神写照”也透露出绘画是彰显审美主体精神属性的重要媒介,绘画由此也是文人审美观念的表达和产物,当然这里讲的绘画也包括山水画。

及至南朝宋,出现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分量十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基调,影响了近两千年山水画的文人审美走向。在宗炳之前,并没有讨论山水画的系统理论,更别说将其与时代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了。宗炳给山水画注入了思想,自此山水画不再仅仅是绘形,而且具有了精神性的意涵。具体地讲,《画山水序》受玄学和佛教思想影响较深,使其不止停留在对山水画创作的细节描述层面上,也不只是简单地以仁智之乐来附会山水画。在这篇文章中,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的观点,这对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绘画的影响不是在某一点上,而是在思维方式上——画是精神性的表达,作画可以通达“道”。山水画是形,道是山水画的神。纵观山水画史,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家之道,抑或三者的融合皆在山水画中有体现。此外,宗炳的“畅神”说还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提示了绘画的另一功能,即作画不只是技艺性的活动,还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培植审美心胸,提升人生境界。因此,不仅创作者决定着山水画的风格,山水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家主体的心胸和趣味。宗炳的这个观点造就了中国山水画的又一特质——“以文成人”,之后的画家承继并强化了这一倾向。

王微与宗炳持相似的观点,他讲“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应该说,宗炳与王微初步确定了山水画的格局,从理论上奠定了山水画的基本精神。但这只是山水画发展的初步阶段。有的学者,如陈传席认为王微提出了“山水画科论” ,笔者认为此说不足取。虽说王微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这能否代表这一时代的普遍水平还不确定,况且也缺乏足够事实的佐证。因此,他说山水画已经独立成科并不妥当,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只有当山水画发展到一定阶段,且不再是人物画一家独大的局面时,才谈得上山水画科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而这就有赖于唐代山水画的发展了,正如张彦远所讲“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从吴道子开始,山水画有了真正转折意义上的发展,他改变了山水画创立以来的那种精细的线条勾勒。这种从人物画中吸收而来的技巧方式,使山水画始终摆脱不了人物画的制约,而吴道子则改变了线条的形式和结构,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并且笔势强劲,所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吴道玄者,天付劲毫……” 吴道子用笔的变化多端,是山水画发展初期的一次重要的转变,不仅突破了山水画创作技法,还为山水画注入了更强的生命力,开启了山水画的另一番新天地。他的山水画“有笔而无墨”,形式简单,不专注于山水画创作,而是以创作人物画为主,后人因此称为“画圣”。与吴道子同时期的李思训则是第一位纯画山水的画家,他的画以青绿重彩山水著称,并且其山水画结构繁复,用笔精细认真,有完整的构图形式。其子李昭道则兼取二人之优长,既保留了其父重色彩、细节的特点,又吸收了吴道子笔力劲爽的风格。后人分析他的《桃源图》说“青绿重着色,落墨笔甚粗但秀劲” 。因此,吴道子、大小李将军的创作实际上确立了山水画的地位,促使山水画开始真正地独立于人物画。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吴道子是开先河者,然而他的变革重在打破旧有的形式,但并未建立起新的范式。而“大小李”,主要是其中的“小李”,成就了山水画的新形式、新格局。正所谓革故鼎新,初有所成。

中唐的王维、张璪、项容等人引领了水墨山水画的新潮流。“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王维这段名言对山水画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因后人的推崇而得以加强。在实践上跟随王维的步伐,使山水画走向初步成熟的是五代宋初时期的画家,尤以荆浩的贡献最大。荆浩专攻山水,其山水画超越了前人的成就。他曾讲:“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结合《匡庐图》(见图1-1)来看,荆浩的作品笔墨兼具,皴擦点染,物象具有体积感。对比之前的山水画,这才是中国山水画成熟的表现形态,当然是成熟的早期阶段。此外,荆浩在绘画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的《笔法记》与其创作实践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其中“六要”这一重要观点,是专门针对山水画而言的。荆浩以笔墨作为评论山水画水平的重要依据,大大提升了笔墨的价值及重要性,这对之后千余年山水画的影响具有导向性。因此,经过了荆浩的发展后,山水画才超越人物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

荆浩还直接影响了五代宋初山水画的发展,此时,出现了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 。可以说,荆浩决定了三家所代表的北派山水画的精神气质。而与此同时,出现了董源、巨然等南派山水画家,他们展现出另一种不同的审美趣味,并逐渐被推崇为宋代以后山水画的师法典范。概而言之,公元十世纪的山水画达到了中国山水画的第一个高峰,有了长足的发展,体现出成熟的形态。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最能彰显中国山水画精髓的观念的萌芽——“士人画”(董其昌称为“文人画”)。

图1-1 荆浩《匡庐图》(五代),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PQj7YaB0xAN06yoKh0rLLlB1yZDV18usWD4mCc2tXeTaFSJdqwc3G7aEE/tDR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