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作为人类理想的共同富裕

公平正义问题是人类由来已久的话题,经久不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西方,从古希腊的卡克利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西欧思想家,及至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及其以后的马克思、恩格斯等,都对公平问题做了许多阐述,形成了丰富的有关公平的思想。在东方,无论是儒家对“大同社会”的追求,还是道家对“小国寡民”的推崇,抑或是佛家对“极乐世界”的向往,究其社会根源,都是在资源短缺、生存压力巨大的条件下,人们对于公平正义及其理想社会的探索。

一、共同富裕思想的物质与情感基础

从根本上说,共同富裕思想产生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物质匮乏、发展共享性不足的客观现实,反过来催生人们对美好的社会的向往。

就社会生产力发展而言,物质生产能力的增长为人类从茹毛饮血进化到文明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即便从本质上脱离了动物界,但长期以来,人类文明世界一直处于社会物质财富匮乏的状态。追溯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像埃及文明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也有五千年的历史,尽管各个文明所处的空间场域不同、进化阶段殊异,但是,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它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原始社会如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也是如此。物质生产与人口增殖的矛盾始终困扰着人类社会。对于这一困境,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提出了著名的假说,即“马尔萨斯陷阱”。在其《人口原理》中,他描绘出了一幅晦暗的人类前景: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按照西方的历史经验,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人口迅速增加是不可能的,必然要受到“马尔萨斯陷阱”的限制。也正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口增殖之间几近不可调和的矛盾,暗示了短缺将成为前工业时代人类社会共同的生存境遇。物质匮乏的经历愈是难忘,记忆愈是深刻,人们对“富裕”的愿景与渴求就愈益强烈。这让“富裕”问题成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从生产关系方面分析,社会成果的共享性不足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基本特征,巨大的社会差距更加彰显出共同富裕的难度和可贵。前工业社会以农耕为主,社会的总体生产效率非常低下,主要源自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受生产资料自身的制约,即土地的稀缺性。土地是财富之母,没有足够的土地,就不可能创造出足够的财富。二是受生产工具更迭的停滞性影响,即在漫长的历史中,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后,农业生产工具一直缺乏大的突破与创新,无法为更为高效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受农业自身属性的制约。作物生长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保障。上述三个方面的要素,奠定了前工业社会总体匮乏的基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社会状态就是“共同贫穷”,相反,即使在前工业社会中,社会的贫富差异同样是非常巨大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真实的写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生产关系。在奴隶制、封建制生产关系中,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奴隶主、地主获得了社会财富的分配权,从而在有限的农业剩余中为自己创造了绝对剩余的奢靡生活。这一分配关系从根本上限定了“共同富裕”中的“共同”是不可能的。在前工业社会中,不仅无法“共同富裕”,也无法“共同贫穷”。前者是对于奴隶、雇农来说的,他们无法跻身“富裕”之列,而后者则是对于奴隶主、地主来说的,他们也天然地不会“贫穷”。

二、中华文明中的共同富裕思想

中华文明中关于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愿景可谓源远流长。《诗经》既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第一部基于劳动人民视角、反映劳动人民心声的作品。《大雅·民劳》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理想生活的愿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惛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本篇既是当前人们广泛使用的“小康”的源头,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景。所谓“小康”,就是“汔可小休”“汔可小息”“汔可小愒”“汔可小安”,即不能无休止地劳动,而是要让人们有稍作休息的闲暇。有“劳”有“止”,讲求“劳”与“止”的平衡,体现了中国古人朴素高明的辩证思维。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本土文明,其对理想社会也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代表了入世的儒家认为,理想的社会就是大同社会。什么是大同社会呢?《礼记·礼运》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的大同理想,其实质为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与之相比,道家代表的是一种出世观,其认为理想的社会为小国寡民。《老子》认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庄子·胠箧》也有类似描述:“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著名的《桃花源记》本质上就是道家的理想社会。陶渊明幻想出一处同现实世界隔绝的人间乐土——桃源洞,那里没有剥削、压迫和战争,人们永远处于和平、宁静和温饱的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对外部世界几百年来的王朝废兴、社会动乱都一无所闻,自秦末进洞以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儒家和道家,从根本上讲,都是知识分子关于理想社会的愿景。两者的区别在于,如果说儒家的美好社会愿景代表了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那么道家则更多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体现。

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近代社会,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更加强烈,并且在阶级危机、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出现了关于共同富裕的深刻思考或探索,主要代表是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空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空想。

某种程度上,《大同书》是东方的“理想国”。从1884年执笔到1902年杀青,前后历时8年,康有为才完成了本书。全书总共分为10个部分,其目录如下:甲部、入世界观众苦;乙部、去国界合大地;丙部、去级界平民族;丁部、去种界同人类;戊部、去形界保独立;己部、去家界为天民;庚部、去产界公生业;辛部、去乱界治太平;壬部、去类界爱众生;癸部、去苦界至极乐。在康有为看来,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高。国界消灭,全世界统一于一个“公政府”之下,没有战乱。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没有贵贱等级。男女完全平等,家庭已消灭,不存在父权、夫权压迫。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早在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就明确表示,“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强调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就是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的“大同主义”。他后来进一步阐释道:“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其大同理想主要内容是: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但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个阶级继续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改善;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著名代表人物为莫尔、康帕内拉、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

基于对资本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痛恨,基于对劳苦大众苦难生活的同情,基于一种人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初始涵义的“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思想,为人们详尽描绘了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

其以公有共享为基本特征。公有共享即财富公共占有,集体共同消费。无论是莫尔的《乌托邦》中的财产公有、集体劳动、集体共享,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的城邦制和共惠制,还是圣西门大多数人拥有财产的平等的实业制度、傅立叶全民自愿合作的和谐制度、欧文生产资料公有的新村制度,都体现了公有共享的基本特征。

以社会平等为重要前提。他们认为,平等是最大福利的源泉,主张机会和权利人人平等,主张财富分配人人平等,主张政治权利人人平等,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在社会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即共同富裕的社会。

以财产公有、按需分配、社会和谐为理想目标。他们认为,财产私有制造成人们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平等,造成社会道德堕落、罪恶丛生和贫富悬殊。财产公有制却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使物质财富涌流,使社会没有贫富悬殊,使人人享有平等经济、政治地位,享受幸福生活。因此,他们主张彻底废除和消灭一切私有制度,建立一个以财产公有制为基础的,人人参加劳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和谐理想社会,实现“一个能使人类的力量,人类的美,人类的光耀升华到最高境界的社会,一个安抚受难的人民,把无辜的人们从饥饿和悲伤的苦难中拯救出来而把幸运的人从自我主义中解脱出来的社会,一个使劳动与欢乐、富有与善良、德行和幸福在尘世间结合起来的社会” ,一个“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皆兄弟” 的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反映了被压迫阶级要求改变黑暗现实建立美好幸福世界的善良愿望,揭示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诱人前景,以其天才的洞察,给人以高瞻远瞩的远景启示,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成为构建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体系的思想养份,同时,也包含了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为共同富裕思想奠定了生产关系基础。它从人与人的财产关系、社会平等关系和分配关系中,天才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特征和原则,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和具有独立见解的卓越思想。比如,人类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的思想;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终将替代暂时的过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乐生的需要的思想;经济公有,政治平等,社会公平,分配平均,生产计划、管理民主的思想等等。这些宝贵思想的实质,“都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对立”,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也存在着根本缺陷,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由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力量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由于缺乏生产力基础,缺乏阶级基础,他们不可能从社会内部寻找到未来新社会的轮廓,不可能进行科学的论证,不可能找到实现的途径,不得不靠自己天才的头脑构想,不得不求助于支配世界的人类意志即“理性”。因此,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言一开始就具有空想的性质;而且,他们对未来社会预言得愈详尽、愈周密,就愈具有纯粹空想的性质。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以资产阶级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天赋人权等为思想武器,不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找不到达到共同富裕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只能把理想的实现寄托于统治者的良知、剥削者的良心发现和少数天才的示范带头上。 VNwerZqzpnKlEh3WPiMcvTRIZT4ynkX/13eC7xI+Wc2L1KYAZLK2GbbIndEj96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