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涉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重大变革。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体现的是发展规律,为江苏经济标明了发展航向;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体现的是发展追求,为江苏发展明确了价值导向;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体现的是发展水平,为江苏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江苏来说,不仅要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在这场变革中走在全国的前列。江苏放眼未来必须打好战略主动仗。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江苏已经到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关键阶段。江苏追求的“走在前列”,不是简单的速度领先、指标超前,而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好实践探索中的问题,用创新的理念、思路、方法推动发展质量的全面突破,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成果,形成江苏新的特色和优势。在具体工作中,就是重点推进“六个高质量”。
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必然要从最具现实优势和未来潜力的领域入手,塑造参与未来竞争、赢得长远发展的新优势。江苏选择“六个高质量”来破题,彰显了江苏具备多元化的基础优势,有基础、有条件在系统推进中塑造面向未来的综合竞争优势。推动“六个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增强高品质供给为着力点推进经济发展高质量,以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为动力推进改革开放高质量,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支撑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以培育文化吸引力、竞争力和软实力为依托推进文化建设高质量,以美丽江苏建设为牵引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基础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通过在六个方面的系统发力,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可靠支撑,同时也为江苏推进共富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础。
创新是“六个高质量”发展的灵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六个高质量”本身就是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既体现了中央要求,也融入了江苏特色,是紧扣江苏现实发展需求的实践探索。其二,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靠创新立足当下、赢得未来,是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江苏在全国最早确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就是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新形势下,要采取更加有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集聚创新要素、壮大创新产业、培育创新动能,用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持续优化创新体制、精心营造创新生态,从根本上破解江苏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阿喀琉斯之踵”,塑造江苏创新的引领性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创新动能。其三,要将创新精神、创新方法融入“六个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例如,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中,着眼江苏城市体系完整、城乡协调度高的优势,大胆探索城市群建设、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塑造城乡高质量空间形态;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中,探索保持较高的重化工业占比同时面临环境容量紧约束条件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在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中,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创富”途径,让财富在江苏大地更加充分涌流,让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带动江苏共富达到新水平。
江苏苏南等地已整体达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状态,带动全省进入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与进行基本现代化探索的同步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建设与基本现代化探索之间存在诸多同步面临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协调。江苏是城乡差距较小的地区,苏州城乡一体化水平更是全国领先。但深入分析,对于外来人口占全市人口一半的苏州来说,城乡差距正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就是外来农业转移人口与本地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本质是权利和福利与城镇户籍人口均等化,农业转移劳动力一旦获得城镇户籍,就能够实现完全的市民化。推进外来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人的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也将为苏南基本现代化探索提供充裕的人口资源。二是生态保护。苏南地区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属于人类活动、工业活动密集区,环境容量有限,自我修复能力脆弱。同时,虽然根据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的一般规律,苏南等发达地区已到了着力提升服务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重化工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沉没成本高等特点,其发展具有很强的延续性,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省仍具有发展重化工工业的优势和动力,这在客观上形成了经济增长对重化工业的结构性依赖,以致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产业结构的“锁定效应”。如何突破在能源、生态等领域的发展瓶颈,推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向环境优化的方向延伸,需要创新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社会治理。高水平小康与基本现代化内在要求提高区域和城市综合治理水平。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衡量,江苏综合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仍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如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水平不高,社会治理水平与群众期待存在差距等。推进区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全面小康的内在诉求,也是基本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体现全面小康与区域基本现代化的关联性和一致性。
基本现代化是全面小康的升级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阶段。与小康社会相似,基本现代化同样是在中国语境中使用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概念,既遵循现代化共性规律,也拥有独特的内涵特征。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基本现代化在物质文明维度,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的跃升;在政治文明维度,表现为公民权利、法治建设达到高水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在精神文明维度,表现为社会文明程度、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达到新高度;在社会文明维度,表现为人民生活、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改善,共同富裕、社会治理达到新境界;在生态文明维度,表现为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
江苏面向基本现代化推进共富实践,重点围绕历史交汇期重点难点率先突破。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只有在“第一个百年”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才能为在“第二个百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根基。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我国既面临小康攻坚“啃硬骨头”的考验,也面临高质量构建现代化新动能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面对“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机遇挑战,江苏有条件也有必要围绕“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重点难点先行探索。例如,在突破重大障碍中率先突破,重点在破除发达国家“专利壁垒”“技术封锁”上先行发力,为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战略支撑;在推进重大改革中先行探索,着力推进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关键领域改革,率先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优势;在锻造重大优势上先行探索,依托江苏产业基础优势特别是制造业领先优势,先行探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筑支撑基本现代化建设的产业基础。通过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持续提升江苏共富的整体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