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政治学”:进入中文教科的汉语新词

在清季国人的著述中,“政治学”一词首次出现于黄遵宪编著的《日本国志》中。其中“学术志”的“西学”部分,介绍了日本吸收西学的由来及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称东京大学校“分法学、理学、文学三学部。……文学分为二科,一哲学(谓讲明道义)、政治学及理财学科,二和汉文学科” 。《日本国志》初稿成于1882年,修订稿完成于1887年,而正式刊行则在1895年冬。1897年冬,梁启超作《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将《日本国志》列为时务学堂“溥通学”功课的“涉猎之书”以及“颛门学”之掌故门的“专精之书”。

1897年底,康有为编成《日本书目志》,卷五“政治门”下分为国家政治学、政体书、议院书、岁计书、政治杂书、行政学、警察书、监狱法书、财政学、社会学、风俗书、经济学、横文经济学、移住殖民书、统计学、专卖特许书、家政学等17类。列入“国家政治学”类的书籍有26种,“政治学”作为一种知识分类的专有名词开始出现,其中列举了石原健三、木下新三郎合著的《政治学》、山崎哲藏翻译的《政治学》以及高田早苗所著的《通信教授政治学》,另外还有以“国家学”“国家论”“政学”“政治原论”作为书名或书名中含有这类名词的著作。

康有为在按语中并未使用“政治学”,而是用“政治之学”。康有为说,“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故凡泰西之强,皆吾经义强之也;中国所以弱者,皆与经义相反者也。”“吾中国法古经之治足矣,本非取于泰西,所以可取者,参考其书,以著其治强之故,正以明吾经义之可行。近人习于国故而忘经义久矣,反以近时掌故自尊为中国之学,而诃斥外人。岂知吾之掌故,历秦、元诸霸朝,已非中国先圣经义之旧,而礼失求野,外国乃用吾经义之精。”“《春秋》之义,惟德是亲,日本未足以语是。然译泰西之书而能保养其民以自强,其政治亦可借鉴矣。”但这不过是“西学中源”的论调,看不出他对日本的“政治学”有何具体的认识。

《日本书目志》成书后,梁启超作《读〈日本书目志〉书后》,宣称“今日中国欲为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义”,并呼吁公卿“读政治、宪法、行政学之书,习三条氏之政议,撢究以返观,发愤以改政”。 通过《日本书目志》,梁启超此时应该注意到其中的政治学类书籍。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示内外大小诸臣应“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养成“通经济变之才”,京师大学堂“尤应首先举办”,并命令“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6月26日,光绪皇帝再谕军机处、总理衙门“迅速复奏,毋再迟延”。 梁启超受托代拟章程,“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学堂功课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其中分设“初级政治学”和“高等政治学”。 7月3日,内阁奉谕准照军机处和总署所议章程办理,另派孙家鼐为管学大臣,并令所有原设官书局及新设之译书局并入大学堂。同日,上谕特赏梁启超六品衔办理译书局事务。 梁启超随即奏呈译书局开办情形并拟译书局章程十条,一方面强调“诸子中与西人今日格致、政治之学相通者不少,功课书即专择此类加以发明,使学者知彼之所长皆我之所有”;另一方面又表示“初级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地学四门,悉译泰西、日本各学校所译之书”。 梁启超在所拟译书局章程中还认为,译书应“先政而后艺,先总义而后专门”,应译之书“当首译其政治学、宪法学、行政学、律例学各书”,且先译东文。 由此可见,在将作为学校教学科目之一的“政治学”从域外引进并纳入帝国教育体制的初期规划过程中,梁启超确系先行者。

孙家鼐受命办理京师大学堂,在人事选聘上排斥康梁一派,又奏请译书局编纂各书须经管学大臣审阅后进呈御览,旨在防止梁启超借主持译书局之便将“康学”塞进学堂教科书中。 稍后又奏陈筹办大学堂情形,将此前梁启超所拟大学堂章程中的普通学十门裁并为经学、中外掌故、算学、格致、政治、地理、体操七门,并再次强调“编书宜慎”,以防范康梁借机夹带私货。 虽然还有“政治”一门,但孙家鼐所理解的“政治”与梁启超原拟的“初级政治学”和“高等政治学”当是各有所指。尽管戊戌政变后大学堂未被废除,且于年底开学,然“不过略存体制。士子虽稍习科学,然大都手制艺一编,占毕咿唔,求获科第而已”。 及庚子事变,师生散逸,大学堂形同停顿。

当时对日本的“政治学”接触较深的当是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公学所教,以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厚植根柢为基础,以西国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为指归,略仿法国国政学堂之意”。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承命拟择功课书”的白作霖在给校方的呈文中说,“本思取中国掌故,择要编授”,但“抉择不易”,“因念日本研究政治学,其序由历史为之基,自古而迄最近,乃终以文明史、社会学,使其融化事实;次乃及国家国法等学;再次各国法制;而本邦宪法、行政等,以公法法理等学辅焉;终之以统计、美辞、论理诸学,以要其成,其书具有刊本。今虽不必悉仿其程,要可略师其意”。并附课表,其中有“政治学”一科。之后他又就南洋公学中院第三班功课、钟点、书籍开呈意见,谓“吾国向未有教科书……拟参仿彼中探迹国法论与国法各论之意,仿英国宪法史之例,再略依其立法、行法等部别,采中国古来法制,撮要为之,俾略识本邦政法沿革之略。……唯是中国向来所谓掌故书,多详于国法沿革,而于政则不及(伯伦知理谓法与政有动静行止之异,法犹躯体,政乃其精神也。作霖以为三通等书亦是,论躯体处多,说精神处少),故第就行政法论之,已苦无善例可循”。 可见白作霖当时对日本的政治学已有一定了解,且拟以日本的政治学作为学校课程设置和编译教科书的取法对象。

以上事实表明,在汉语语境中出现的“政治学”一词,都与日本有关,可以肯定其来源于日本,马西尼(Federico Masini)称之为“来自日语的原语汉字借词” 。那么作为日语的汉字借词“政治学”(せいじがく)又是什么情况呢? zCs+plcdczWB95vpnu5TaC1qmS2Hcs0nk88jgtm8sdHsnWTvSgwFnnPfvyd/P4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