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研究创新与贡献

国外对于产业升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探讨微观要素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Hausmann et. al(2006)第一次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并利用社会网络理论构建模型,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和获得的经济利益与产业升级所体现的比较优势演变相结合。这一模型研究了产品的各种特性对于企业产品升级所造成的影响,分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技术扩散以及协调的外部性等制约因素。从这一角度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颁布政策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和本国或本地区的产业升级时,如果并没有考虑到上述制约因素的存在,将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目标设定在一个过高的水平上,超出了该国或地区的企业所能达到的境地,盲目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将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企业的产品是比较优势演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环节,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比较优势演化的途径,从而决定了该国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方向和产业升级的途径。尤其是各个产品之间的技术关联性(被Hausmann等人定义为“相似性或邻近性”)对于本国或本地区的产业升级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这也就导致了国家或地区倾向于选择与已经存在的产品类似的新产品进行生产,并研发与之相对应的新技术。不过,产品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有紧有疏,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开始的专业化模式会对该国或地区以后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产生很大影响。

同时,在理论层面上,Humphrey和Schmitz(2000)将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为实现产业技术及工艺升级和产品功能优化而努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制约因素。Yasusada Murata(2002)在对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产业的技术升级对推动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他通过分析认为,产业技术升级能够直接使农业生产率大大提升,从而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产业技术升级能够大量解放农业生产方面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会离开农村,转移至城市中的工业产业和服务产业中去,从而推进了城镇化进程。Henderson(2003)基于劳动力转移视角,研究了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农业不会始终居于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在将来也一定会演变成工业主导或者以服务业为主导,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伴随着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这种“人口城市集聚”的效应也会促进城市化的推进以及产业的集聚和升级。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归纳,发现关于劳动力成本和企业迁移的宏观研究占据多数,之前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内涵的界定、对动因的分析验证、对某产业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发展态势的政策启示。相比宏观研究,微观层面的研究内容并不多见。本研究从单个龙头企业来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的企业内迁,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通过大样本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形式,着重分析了微观企业产业升级与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关系,以红豆股份、天虹纺织、富士康为例研究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的产业转移,以三一重工裁员和中联重科产业升级为例,研究了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的经济后果与企业应对措施。

第三,在案例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以往文献中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宏观大数据的研究举证,本研究在探讨企业如何应对时,不仅分析了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后股票市场的直观反应,综合比较短窗口和长窗口的表现,也比较了采取措施后两家企业的财务数据等微观层面,从而分析企业该如何应对才更让人期待。

第四,因为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目前国内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多从动因,尤其是从政府角度来分析企业在内迁过程中的考量,而将企业产业转移的效果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极少,因此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是否可行并没有定论。本研究为此立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电子制造业,选取了龙头企业富士康2010年至2013年的多次内迁进行研究,从会计财务角度以企业价值、企业业绩的对比来衡量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具有新的研究意义。 9yik6jHTeJGG9hRH4THcWGbO6lu2dlJn24PMdB44zSOOj1NppQZGtijiZALicp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