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2.4.1 产业向内转移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化的特点,经济区纵向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具有梯度特性的产业向内转移发展战略更是加强了这种区域化的程度,在“先富带后富”观念的影响下,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本身就具有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其经济遥遥领先于全国经济平均水平,然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仍然参差不齐,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增大,贫富差距也呈现明显趋势,各地区经济出现了严重失衡与不协调。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给区域经济失衡现象带来了缓解的希望。但是研究表明,这种失衡不但没有缩小的趋势,反而在进一步扩大,体现在人均、占全国比重、政府财政状况、城市化水平、企业经营绩效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区域经济失衡问题已经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许多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一些建议,而中西部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到本地区是促进区域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缩小地域间经济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也提出了“万商西进工程”,这一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中西部地区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创造条件,提供发展的机会,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具备条件的中西部省级开发区为先导,发挥其在产业向内转移中的窗口、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主动积极推进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向内地迁移,将东部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与中西部地区产业类型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等多种互利合作。

产品的成本与生产要素的价格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生产要素价格逐渐升高,产品的成本也相应提高,其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同时东部发达地区面临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产业向外转移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挑战,仅仅依靠低要素价格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无法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发达国家通过高科技与核心技术的优势才更具有竞争力,因此,东部地区应该转变生产方式,逐步淘汰与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同时,提高各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让东部沿海地区在国际国内竞争中更具优势,必须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将科技含量较低的一般性加工制造业向外迁移,把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居于核心发展位置。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作为其天然具有的优势,其经济相对东部地区虽然没有那么发达,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的积累,其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稳步加快,市场化进程与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效果,政府也在积极引导承接东部产业向西转移,人文素质与文化氛围也逐步提升,西部地区已经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向内转移的经济基础与制度基础。

我国通过产业向内转移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难度,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向内转移的速度及成效也不明显,但从长远以及工业化进程角度看,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外迁相对落后的产业是不可避免、无法阻挡的趋势,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地区经济平衡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4.2 产业向外转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红利效应逐渐减弱,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周边的其他国家,东部沿海劳动力的平均成本一般在2500元至3000元之间,而其他周边国家如越南和印度,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大约仅有1000元和600元,越来越多的公司感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巨大压力,纷纷决定去国外投资,将劳动力向外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将工厂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内迁至国外:2009年3月,在国内劳动力成本急剧升高的趋势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耐克不得不关闭国内的工厂,将其生产业务转移至亚洲其他地区的分厂;2012年7月,阿迪达斯公司也关闭了其在苏州的唯一自有工厂。

同样,国内的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嗅到了风向,如包括天虹纺织集团的13家中国纺织公司在2012年6月派出考察代表,在印度尼西亚寻找新的厂址,准备建厂。 5c9QDH47YHnKlvpVq/MgY/LMcErxGwzDxMD26nlAYvxkWaOw0KrbmAn6b5uurN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