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里提到,明代苏州、松江涌现了文徵明、董其昌这样的大文人。在书画艺术方面,江南逐渐拥有难以撼动的优势。而在南北二宗论中登场的多数画家都是南人(南北二宗不以南人/北人来区分派别。北宗中的权威画家很多也是南人),特别是被列于更高地位的南宗文人画的正脉全都是南人,其中又多苏州及其他太湖周边人士。
不过,这种名人谱系是明代中期之后在江南被编造出来的东西,董其昌和他身边的人则将其整理成艺术理论。而某种扭曲也因此产生。比如,在南北二宗论的谱系中,与南宋对峙的金朝的画家连名字都没被提起,元朝最具影响力的赵孟頫也被轻视。与此相对,元末四大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的存在则被加以强调。今天,南北宗这种分类法本身被重新加以严格审视,其中的杜撰成分也因此被揭露了出来。不过其理论背景中存在的对江南的偏重,则并没怎么被质疑。
另一方面,就算承认南方的名家们在艺术上的成就确实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有必要探明他们是如何逐渐名扬天下的。他们作品的价值或知名度的上升,与艺术市场中的流通问题密不可分。以他们为代表选手的江南“文人趣味”能够普及出去的背景里,其实存在着南宋以后江南盛行“目录”“指南”文化这一情况。
本章将一面留意这些问题,一面试着探索整理从文人趣味形成的宋代,到董其昌登场的明末这段时期里,艺术史上有关南北问题的相关情报。